非均一的各向异性结构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6:43:30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323页(993字)

心肌各向异性结构的分类之一。

是指各向异性排列并非是发生在均匀一致的小肌束内,而是发生在肌束分支点及肌束之间的交叉点上。非均一的各向异性结构根据其发生机理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1)肌束间非肌肉组织所形成的各向异性:即心肌间质将肌纤维束隔开,由于增加了细胞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相邻细胞之间的侧对侧联接,进一步降低冲动的传导速度。这种由间质组织造成的结构差异是形成非均一的各向异性结构的重要原因。

(2)肌束分支点的各向异性:系指各向异性传导仅与肌束分支点(branch site)纤维的方向和位置有关,而与纤维分支的直径及束支内细胞的大小无关。

由肌束分支点形成的各向异性,其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性均无异常,这些变化应归结为分支处有效轴向阻力的变化。(3)两肌束交叉点的各向异性:当两肌束几乎成垂直交叉时,在交叉点细胞之间,肌束之间有一个在传导方向上的迅速位移,使传导方向上的有效轴向阻力增加。

当冲动到达肌束的交叉点时,交叉点及其远端传导速度明显降低,冲动的幅度亦明显降低。当提前刺激提前到一定程度时,即不能通过交叉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引起早搏刺激的传导阻滞,主要是心肌激动后不应期恢复不一致造成的。

Spanch等观察到交叉点肌纤维不同点测定的不应期相差很小,不能说明早搏在交叉点的阻滞是由于不应期不一致造成的,主要还是由于心肌的各向异性结构造成的。(4)浦氏纤维与心室肌纤维之间的各向异性:浦氏纤维互相交织成网,广泛分布于左、右心室的内膜面,形成“浦顷野纤维网”。浦氏纤维的末端可直接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此称为“浦氏纤维心肌连接”。

其连接的方式可直接或藉中间型的过渡细胞以多种形式(端端、侧侧、分叉等)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有时一个细胞前一半是浦氏纤维,后一半是心室肌。

Bredikis等观察到,当冲动从浦氏纤维向心室肌传导时(P→M)亦存在着各向异性。当冲动顺向传导从P→M时,局部电流从二维流向三维结构,而逆向传导从M→P时,电流从三维流向二维结构。

由于传导的维数不同,因此在逆向传导中产生了较低的阈值,逆向传导与顺向传导相比电流有较小的衰减。故在传导电流接近阈值的情况下,可导致顺向(P→M)传导单向阻滞。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高钾、低温、缺血、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加重了浦氏纤维与心室肌纤维之间的各向异性。参见“各向异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