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P′波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6:49:5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350页(861字)

异位性P′波的一种。

指房性异位起搏点在心房除极时产生的P′波。心电图表现为房性P′波的特征(包括方向、形状、电压、时间等)与同一病人的另一次心电图或同一心电图同一导联的窦性P波不同。这种P′波形态的差别并不一定表现在所有的导联上,有时仅表现在一组导联上,例如Ⅱ、Ⅲ、aVF导联。个别情况下,甚至仅在1、2个导联上出现差别,而其他导联上则很难与窦性P波相鉴别。同步记录的多导联心电图有助于房性P′波的识别。窦房结附近的房性起搏点发出的房性P′波可与窦性P波极为相似,须仔细辨认其细微差别。房性P′之所以与窦性P波不同,是因为房性起搏点与窦房结的位置不同,它所发出的激动在心房内的传导途径也不同,它可产生与窦性P环不同的房性P′环,投影在心电图导联轴上所形成的房性P′波便与窦性P波有所差别。根据房性异位起搏点的位置不同,房性P′波可以直立,亦可以倒置:(1)激动起源于右房上部,Ⅱ、Ⅲ、aVF、V5、V6导联的P′波直立,aVR导联的P′波倒置;(2)激动起源于右房下部,Ⅱ、Ⅲ、aVF导联的P′波倒置,V5、V6导联的P′波直立;(3)激动起源于左房前上部,Ⅱ、Ⅲ、aVF导联的P′波直立,V1~V6导联的P′波倒置;(4)激动起源于左房前下部,Ⅱ、Ⅲ、aVF及V1~V6导联的P′波均倒置;(5)激动起源于左房后上部,Ⅱ、Ⅲ、aVF导联的P′波直立,Ⅰ、V6导联的P′波倒置,V1导联的P′波呈圆顶尖角型;(6)激动起源于左房后下部,Ⅱ、Ⅲ、aVF及V6导联的P′波倒置,V1导联的P′波呈圆顶尖角型。

不论P′波之后是否继以QRS波群,只要确定它系房性异位起搏点所致,即可诊断为房性P′波。不论其直立或倒置,房性P′波之后若继以QRS波群,则P′-R间期必须大于0.12s,这是由于心房激动向心室下传时须经过传导时间较慢的房室结,因此房性P′波的P′-R间期并不缩短。P′-R间期>0.12s这一特征是鉴别连接性心搏引起的逆行P′波和房性P′波的要点。参见“房性心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