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扑伴干扰性文氏现象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6:55:00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372页(884字)

亦称“房扑伴二度Ⅰ型干扰性房室传导障碍”,是房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说来,没有一例房扑不伴干扰性房室传导障碍,包括1∶1和2∶1房室传导的房扑在内。

房扑伴干扰性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较为复杂,它与*房速伴干扰性文氏现象相似,唯以F波代替P′波。常见所有下传的FR间期均延长,可能有隐匿性传导的缘故,有时则是同时伴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与非房扑的文氏现象所不同之处。

室率可特别快而绝对不规则,听诊上极易误诊为房颤,有时则可与房扑伴传出阻滞的文氏现象并存,引起房律不齐,使心电图复杂化。在原为2∶1房扑的例子中,突然转变为各种房室比例(如3∶2)的干扰性文氏现象,可能是连接区传导性突然增高的类超常传导。

房扑伴干扰性文氏现象

患者30岁,无阳性心脏病体征,多次发作房颤、房扑。此次心电图具有如下特征:(1)有一系列三角形锯齿状F波,F波之间并无等电线,频率为174~258次/mir,平均为240次/min,节律不齐,属不规则型房扑,是使心室节律不规则的原因之一。(2)F4与F6之间出现等电线,F4-F6时间为一般F-F时间的两倍,提示由于房扑伴有一次传出阻带而产生心房漏搏。(3)房室传导比例2∶1和3∶2,是使心室节律不规则的原因之二。F-R间期逐渐延长后而发生心室漏搏,形成干扰性文氏现象(F6至F8),是使心室节律不规则的原因之三。(4)最后3个QRS波为R与F重叠波,表面上似较其他QRS-T波增宽,T与F波重叠使ST段似有降低,这些都可认为是室内差异传导,但无R-R时间先长后短现象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等表现可资鉴别。

(5)本例房波频率多数在250次/min以下、F-R时间较短、过去有反复发作史而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等则支持早搏性房速。特别是传出阻滞在房扑中很少,而在房速中可见到,说明在临床上一些边缘性病例中房扑和房速之间的界线是不清楚的,提示两者发生原理相同,只是自律性增高的程度不同(4级与5级之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