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结不应期测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555页(1067字)
窦房结和结周的心房组织不应期的改变,能引起窦房传导情况的改变,因而能直接影响窦房传导时间的测定。
另外,还能引起进窦房结起搏点部位的冲动次数的减少,因而影响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测定。因此,在估价窦房结的功能时,应常规地测定窦房结的不应期。心房早搏刺激后心房的回归周长能够反映窦房结的不应期。舒张晚期的房早激动能进入窦房结并使其去极化,从而引起窦律重整而改变心房回归周长。
如房早激动提前到一定程度,冲动将在进入窦房结途中被阻滞,而不影响窦性冲动发放呈插入性房早。1971年Goldreyer等证明,之所以形成插入性房早,其原因是因房早冲动侵入了窦房结的不应期。以后Kerr等(1980年)在家兔的右心房标本实验中,在基础右心房起搏(周长为400ms)后,给予一个逐步提前的房早刺激(每次提前5~10ms),同时同步记录窦房结自发性起搏点部位的跨膜动作电位和终嵴部位的表面动作电位。发现在房早刺激进行性提前,由节律重整区进入不完全插入期时,跨膜动作电位的振幅突然降低。这表明从重整区向不完全插入区过渡时的房早配对间期恰恰反映了窦房结的不应期,房早冲动在进入窦房结途中被阻滞,而不能抵达窦房结起搏点部位而使之去极化。
根据以上实验发现,Kerr等在1983年又提出了临床上测定窦房结不应期的方法。认为在插入性房性早搏刺激后,能引起最长的心房回归周期的早搏配对间期即为窦房结的有效不应期。他在基础起搏周长为600ms时,测得的正常人窦房结有效不应期为325±39ms(250~380ms)。
窦房结病变时为525±20ms(500~550ms)明显比正常人长。窦房结不应期的测定在临床应用上尚处于开始阶段,技术上还需进一步改进,特别是异常值的确定尚需较多的临床例证。但可以肯定窦房结不应期的测定对了解窦房结功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且不能为其他窦房结功能测定所取代,应列为窦房结功能检查的常规项目。
用家兔窦房结标本测定窦房结不应期图解
图示在家兔右心房标本中测定窦房结不应期的方法。应用多极电极在右心房终嵴部的表面录得表面电位,并记录房早刺激时该处的电位(CT)。早搏间期为CT1CT2,回归周期为CT2CT3,包含(encompassing)周期为CT1CT3=CT1CT2+CT2CT3。
在从重整区向不完全插入区过渡时CT1CT3和CT2CT3曲线突然中断,该处的CT1CT2间期即为窦房结的有效不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