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波倒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609页(735字)
当T波降至基线以下时,称为T波倒置。
正常情况下,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T波可呈倒置。但当倒置的T波出现于Ⅰ、V5~V6导联,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且倒置T波>3mm、形态呈箭头样时,则多有病理意义。
T波倒置通常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又称为*原发性T波倒置和*继发性T波倒置。T波倒置的原因很多,大致可见于下述情况:(1)心肌缺血,如心绞痛、冠状动脉机能不全与心肌梗死、休克、出血、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及心动过速时;(2)药物影响,常见于应用洋地黄或奎尼丁时,甚至可引起T波切迹,也见于应用亚硝酸异戊酯、锑剂及吸烟时;(3)左心室肥厚伴劳损、右心室肥厚伴劳损;(4)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Ⅱ、Ⅲ、aVF导联的T波低平、负正双相或倒置;(5)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6)低血糖、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胰岛素性休克、内分泌性疾患及碱中毒;(7)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或某些传染病对心肌的中毒性影响,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性肺炎、传染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8)β-受体功能亢进;(9)阿一斯综合征;(10)脑卒中;(11)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胆囊炎等;(12)心率、心脏转位、生理及生化变异、食物的消化与操练等机械性影响;(13)心室起搏后(起搏性T波倒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工与意外低温;(14)其他,如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性异位心搏或心律、早搏后T波改变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在判断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时,应结合QRS波群变化及其他临床表现来估价其诊断价值,还应注意倒置T波的形态及其有无ST段和其他波形变异,必要时需进行某些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机能试验方有助于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