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书籍: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
更新时间:2019-03-09 00:09:33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第1974页(585字)
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肿胀病症。
主要由血液或淋巴循环回流不畅、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下、肾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所致。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疾病,营养缺乏症和妊娠后期等。水肿处皮肤按之下陷。水、钠滞留性水肿多见中年女性立位时,卧位时消失。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下列特殊类型:(1)淋巴水肿。由丝虫病时或丹毒反复发作后淋巴管阻塞所致,水肿液中含蛋白质较多,按之不凹陷,久之成象皮肿。
(2)粘液性水肿。因重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患者皮肤粗糙、苍白、肿胀,而按之不凹陷。
(3)炎症性水肿。因发炎而引起,患处兼有红、肿、痛和热,也可出现发热等全身性症状。(4)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神经血管调节有关的水肿。
中医学认为系体内水湿停留所致。可分:(1)阳水证。多由肺失宣降、三焦决渎壅阻、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起病急骤,恶寒发热、咳嗽咽痛,水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蔓延至头面与四肢而遍及全身,皮肤光亮,小便短少,严重者兼见胸闷腹满、气喘不能平卧;治宜祛邪为主,用发汗、宣肺、利湿、逐水等法。
(2)阴水证。
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来势缓慢,面目、四肢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或水肿先见于下肢,并有畏寒肢冷、面晄神疲、头晕腰酸、大便溏薄、小便短少等症;治宜温肾、实脾、通阳、利水等法。水肿应忌食盐。
后期往往虚实互见,治宜扶正达邪、虚实兼顾。如不因水湿停留致肿者,多称*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