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902页(249字)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
《元和志》:“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雄伟壮丽,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唐崔颢、李白及宋陆游等均有题诗。
1884年(清光绪十年)最后一次焚毁。1985年在今址(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重建。
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