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302页(2107字)
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在消费信贷方式下,消费者凭借自己的信用,可立即获得商品、服务和现金的使用,但必须承诺在未来偿还赊欠的款额以作为交换。它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和各种劳务。家庭为购买住房而形成的抵押贷款是否属于消费信贷,理论界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购房抵押贷款同购买其他商品形成的贷款无根本区别,因此也属于消费信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种贷款期限长、数额大,从性质上有别于购买其他消费品的贷款,因而应将其分别看待。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消费信贷的定义为,“通过正常的营业渠道提供给个人的中短期信贷,通常对购买消费商品和劳务进行融资,或者这类购买所产生的债务进行再融资”,其中就不包括住房抵押融资和以人寿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为抵押的借款。目前,我国基本上将住房抵押贷款视同消费信贷范畴。
尽管消费信贷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相当普遍,但它的迅速发展只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当时少数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银行垄断组织的信誉和金融实力日益增强,通过它们提供信贷,工商业资本才肯采用信贷方式来推销自己的商品。消费信贷的开发主要由美国人完成,战后初期,美国本土以外的消费信贷基本上无足轻重,而美国贷放的消费信贷总额迅速增加,1979年即从1945年的60亿美元激增至3750亿美元。
按提供贷款的时间长短,消费信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短期信贷。即通过信用卡方式对顾客进行赊销的信贷;(2)中期信贷。即通过分期付款方式对顾客进行赊销的信贷;(3)长期信贷。即通过抵押贷款方式向顾客提供的信贷。按消费者偿还贷款的方式,消费信贷又可分为三种:(1)赊销。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贷,即用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西方国家对此多采用信用卡的方式,定期结算偿还。(2)分期付款。即消费者在购买高档消费品时,只支付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分期加息支付其余货款。如果消费者不能按时偿还所欠款项,其所购商品将被收回,并不再退还已付款项。(3)消费贷款。即银行通过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以及信用卡、支票卡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贷款。此外,消费信贷还可按贷款对象分为买方消费信贷和卖方消费信贷。前者是对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直接发放的贷款,后者则是对销售消费品的商业企业发放贷款,或由银行与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的商业企业签订合同,以现金的形式把货款付给商业企业。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最为迅速的消费信贷是周转信贷。它是分期付款的一种,具有三个显着的特征:(1)贷方允许消费者以信用卡的方式购买商品或得到贷款;(2)消费者可以一次向贷方付清所欠款项,也可以每月向贷款者支付一笔最小支付额;(3)贷方可以对未付差额收取定期费用。周转信贷以其方便性和低廉的服务成本,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信贷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同时它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由于它能够及时为消费者提供资金以解决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需要,从而可以暂时缓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看,消费信贷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和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消费者将未来消费提前到现在,从而获得消费的时间效用。消费信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负面效应。从宏观上讲,消费者对未来购买力的超前预支,往往会造成一时的虚假需求,掩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矛盾得不到重视而不断积累,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此外,由于消费信贷的数额从总体上是不确定的,因此,它可能造成整个经济中信贷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的不稳定。从微观上讲,信贷机构收取的利息和费用,也会对消费者形成经济负担。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供需矛盾是供不应求,加上对消费信贷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解,过分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把它视为资本家的剥削手段之一,并将消费信用视同“消费早熟”,因而消费信贷的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供求状况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给过剩。国民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的制约,而启动消费需求的一系列对策又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此时,消费信贷作为缓解居民收入约束的一种消费刺激手段,真正走上了中国经济的舞台。目前,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使之与家庭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相适应。(1)克服对消费信贷认识上的偏差。(2)改变限制消费信贷的政策为鼓励消费信贷的政策。(3)改善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开展多种方式的消费信贷,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由于消费信贷还存在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在鼓励消费信贷发展的同时,国家应通过一定的政策法规(如限制消费者贷款与还款数额和期限等)来控制这些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