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效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43页(791字)

一种被认为能用效用单位度量的效用。

边际效用学派早期代表如杰文斯(W.S.Jevons)、瓦尔拉(L.Walras)以及歇尔(A.Marshall)等人认为,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可以像物体的重量一样度量,只要给出度量效用大小的测量单位,商品的效用就被惟一客观地确定出来。这种测量尺度称为效用单位,或“尤特尔”(util)。这实际上假设消费者具有测定效用大小的能力,并且能够依据统一的效用单位测量和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不同物品的效用值,从而确定出一种统一的偏好等级。但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可观察的效用单位,像重量单位(如千克)那样,一直存在着争议。边沁(J.Bentham)认为可以用“道德温度计”,埃奇沃思(F.Y.Edgeworth)希望用“享乐指示器”来度量效用。最具“客观性”的要属拉姆齐(F.Ramsey),他指望将来会发现“心理电流计”来度量效用。

基数效用思想的另一个困难是不同人之间效用比较问题。即使个人可以衡量自己的效用,不同人之间的效用单位是否一致也还是个问题,从而社会福利加总问题就突出出来。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商品之间是独立地还是有关联地影响各自商品的效用值。早期边际效用学派提出了所谓独立性原理,认为各个商品是独立地决定各自的效用值,某种商品组合的效用值就是各个商品效用值的简单之和。后来的经济学家认为商品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用总效用函数U=U(x1,x2,…,xn)取代了效用函数和U1(x1)+U2(x2)+…+Un(xn)。Ui(xi)代表效用函数,其中xi代表不同的商品,基数效用被认为需要的心理假设太多、太严格,于是用序数效用取代了基数效用,但并未使基数效用在经济分析中完全消失(如后来的预期效用理论)。

〖参〗序数效用

上一篇:效用 下一篇:序数效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