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消费观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68页(1535字)

唐代着名学者和思想家韩愈的消费思想。

韩愈(公元786年~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曾任唐代刑部侍郎、潮州刺史,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等职。韩愈不仅在唐代有很大影响,而且是汉以后着名儒学大师,被唐宋学者誉为儒家孟轲以后第一人。

其消费思想主要有:(1)认为只有强化社会分工,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消费。

他认为,自古以来社会人们的消费需求就是多方面的,单靠一种行业是无法保证的。“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韩昌黎集》)。他指出,农业生产粮食,手工业生产布帛和各种器具,这些都是人的消费所需要的。但一种行业只能生产一种产品而不能同时生产多种所需要的消费品,这就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分工来完成。“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织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充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同上)。

(2)只有农工商并存,才能全面保证社会消费的需要。韩愈从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认为单纯重农是片面的,提出了农工商并重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农本思想的一个充实与发展。他指出,只重视农业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是矛盾的。单纯重农是无法全面保证社会消费需要的。因为一种行业的产品,不但要满足本行业的消费,而且要保证全社会的消费,并同时要消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民生产粮食,除保证自身的消费外,还要为工商等各类人员提供粮食,同时还要通过出售粮食,换成货币购买布帛等各种所需要的手工业品。

因此,每种行业的产品都承担着保证全社会消费的任务,并同时需要消费其他行业的产品,才能保持生存。因为一种行业只能生产本行业的产品,不可能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消费品。这就形成了各行各业之间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的关系。从国家管理政策上讲,就不能单纯只重视哪一个部门,而应是农工商并重。

韩愈的上述观点有一定科学性和积极指导意义,但认识上也存在局限性。他把社会分工的起源说成是“圣王”的意志,而认识不到是生产力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及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反映出唯心论的倾向。

另外,工商虽然重要,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必须强调而不应忽视。

(3)认为消费贫困的原因,不只是来自农业,也来自工商。

传统地看法大多认为,社会贫困是因为从事农业的人少,而工商游食之民增多,即生产者少,工商者多。对此,韩愈则提出新的社会人口行业界定和由此产生贫困的原因。

他把原来划定的士农工商四种人又扩大两种,加上男女道士与佛徒共六种。社会出现贫困的原因是因为一种行业的生产要供六种人消费,生产少,消费者多,这必然出现供不应求,导致争夺消费品的斗争与混乱。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同上)。(4)发展内外贸易,有利于丰富消费品的供应,提高消费水平。

韩愈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荀子重视贸易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度评价荀子在先秦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认为,荀子的思想可以与孔孟相提并论。

他首先进一步发挥了荀子发展外贸的思想,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经济和文化,丰富消费品的供应。他积极评价当时中国对周边和海外贸易所起的重大作用。

“蛮胡贾人,舶交海中。若岭南帅得其人,则一边尽治,不相寇盗贼杀,无风之灾,水旱疠毒之患。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韩愈不仅重视外贸,也重视内贸,在这点上,他又发展了荀子的认识。荀子虽然主张发展外贸,但对内贸则主张加以抑制。而韩愈则对内贸也持有积极态度,不主张过多加以限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