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130页(1452字)
美国经济学家霍撒克(H.S.Houthakker)和泰勒(L.D.Taylor)在《1929-1970年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和预计》(1966年)一书中提出的假定。
他们关于消费支出的中心思想是:现期消费依存于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的消费品存量。关于消费品存量对现期消费支出的影响,在霍撒克和泰勒之前,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初步论述,比如布鲁(M.L.Brew)等人在《家庭衣服存量与购买》(1956年)一书中对衣服存量的分析,丹尼尔·B·休茨(Daniel B.Suits)在1958年《经济统计评论》杂志上对汽车需求的分析,还有其他经济学家对住宅、家用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存量的分析。霍撒克和泰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更新的、更为系统的表述。
该假定认为:(1)耐用消费品的存量对耐用消费品购买支出有影响;而在非耐用消费品购买方面,则是消费者的习惯起作用,这时或者不存在“存量”,或者“存量”不起作用。
(2)耐用消费品存量越大,对该种消费品的现期购买就越少。因为消费者有一种想通过现期支出调整消费品存量,使它保持某种平衡的企图。
从这种意义上说,消费品存量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一个消极因素。如果在消费者看来某种耐用消费品存量已经保持了平衡,那么除非是出于折旧和更新的意图,否则消费者即使增加了收入,也不打算继续购进该种消费品。(3)在其他一切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过去在非耐用消费品上的支出越大,其现期支出也越大。
非耐用消费品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小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对收入变动的依赖程度。根据这些假定,霍撒克和泰勒提出了“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概念。“状态变量”是指“过去消费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Residue)或存量(Stock)”。
现期消费支出是“状态变量”的函数。霍撒克和泰勒认为:在分析耐用消费品时,由于已有的耐用消费品存量对消费支出有消极的影响,所以“状态变量”是负数;而在分析非耐用消费品(包括劳务)消费时,由于非耐用消费品本身的性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存量”或“存量”不起作用,“状态变量”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数量”(Psychological Quantity),即“习惯累积力量”(the Accumulated Force of Habit),所以它是正数。在人们的全部消费支出中,“状态变量”表现为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起作用的各个“存量”和“习惯累积力量”作用的混合。由于一般对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较多,所以“习惯累积力量”作用的影响较大,从而“状态变量”仍是正数。
霍撒克和泰勒的主要成就在于:一方面,他们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内,以考察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动情况;另一方面,他们把消费品存量调整(影响耐用消费品支出)同消费习惯(影响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学说,这是前人没有尝试过的。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学说,如伯克(M.Burke)认为,“已有的消费品存量越大,则现期消费越小”的假定是未经验证的。
由于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兼有投资性质,消费品存量不一定限制购买。比如说,某人已有一辆汽车,但他可以继续买汽车,然后把原有汽车卖掉;或者,某人已有一所住宅,但他可以再买进几所住宅,用于出租,以取得收入。
这样霍撤克和泰勒的假定就会不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