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138页(7965字)

艾尔弗雷德·塞耶·汉(Alfled Thay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海军少将,海军军事理论家和史学家,世界近代海军战略理论的创始人。马汉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西点。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西点军校赫赫有名的终身教授。父亲为了感激“西点之父”西尔韦纳斯·塞耶校长对他的培育之恩,儿子受洗礼时,取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然而,艾尔弗雷德并未子承父业,而是为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走向大海。1859年,马汉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登上护卫舰“国会”号担任初级军官。在随后的10多年间,他先后在战舰“波卡洪特斯”号、“埃杰”号、“穆斯库塔”号、“易洛魁”号上担任各种职务,参加过南北战争中的罗亚尔港海战、最后攻克南方军堡垒查尔斯顿的海战。1872年出任“黄蜂”号舰长。在多年的海上生涯中,他对研究海军理论和海军历史着了迷,并在1875年调任波士顿海军造船厂航海部工作时,参加了“美国海军研究协会”。1877年,马汉调任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军械系主任,从此正式开始研究海军战略和战术问题。尽管他在后来曾一度到纽约海军造船厂航海部工作,又出任过战舰“沃楚西特”号的舰长,但这都不是他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1885年,马汉晋升为海军上校,并参与了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组建工作。第二年,他在没有接到海军部正式委任状的情况下,接替海军军事学院创始人卢斯的院长职务。1888年,马汉出任西北海军船坞地基委员会主席。次年,他接到海军部的正式委任状,第二次出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职务。马汉学术生涯中最光辉的时代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1890年,他的第一部着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出版了。该书在英、法、德、俄、日各国都有引起很大反响,以至于1893年马汉以当时最新式的铁甲巡洋舰“芝加哥”号舰长的身份出访欧洲时,在许多国家的港口城市受到欢迎,被邀请前去参加典礼或作报告。1896年,马汉退出海军现役,很快又被邀请参加“海军战争委员会”,参与美西战争海战的决策和指导工作。1899年,他以美国海军部代表身份出席第一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1906年又被破例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退役后的马汉在美国史学界也相当活跃,曾于1902年被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13年应邀出任卡耐基协会历史所客座研究员,直至1914年病逝。

《海军战略》全名为《海军战略——与陆战原则和实践的对比》,是马汉一生中修改时间最长、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海军理论着作。早在1887年,马汉在海军军事学院讲授“海军战略”课程时,所准备的讲义就已经开始勾画自己对海权理论和海军战略的一些基本设想。三年后出版的那部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着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就是对其中一些想法进行充实、拓展和以战争史例验证的产物。但马汉对自己这部撰写得最早、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的讲义却始终不肯轻易出手。直到他退役离开海军以后,才决定修订这本书,借此机会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海权理论、海军战略思想。该书1911年由美国利特尔和布朗公司出版。

《海军战略》由前言、作为绪论的第一章和余下的14章正文组成,着重阐述了下面一些重要理论问题。

马汉海军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

在简短的前言中,马汉首先点明了《海军战略》的主题,即通过“同陆战原理的朴素比较和对照”来研究海军战略。这一说法清楚地表明了马汉海军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美国军事学界曾经评价说:“从美国海军军事科学发展的脉络,可以追溯到:丹尼斯教授→谢尔曼将军→卢斯将军→马汉上校。”卢斯是马汉的启蒙老师,他把自己的灵感归功于受着名的谢尔曼将军在南北内战期间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战争指导艺术。据谢尔曼将军本人所说,他是在西点军校从丹尼斯教授那里获得军事科学方面的教诲。而马汉的父亲丹尼斯教授,又与若米尼男爵的关系非同一般,若米尼虽然是丹尼斯教授的学生,而丹尼斯教授又对若米尼非常崇敬,经常夸耀若米尼具有非凡的军事天才。丹尼斯教授在授课中,时常引用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的这样一句名言:“战争在其最广泛的含义中,既可以说是一门科学,也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因为就其基本原则而言,它是一门科学;而就其运用到某个战役、进攻、会战的具体法则而言,它则是一门艺术。”马汉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中,也谈到了自己的《海军战略》与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之间的联系。他指出:“若米尼对我的全部着作都有影响,但我是自力更生的创作,我并不是只凭简单地接受若米尼的陆战原则。因为原则是很少的,战例则是丰富的,更小的战斗细节更是不可计数的。我曾警告读者,对若米尼的每一条原则必须从精神本质上加以把握和运用,加以理解地贯彻实施。”从《海军战略》的副标题可以看出,马汉显然是打算运用若米尼陆战原则的方法来研究海军战略。正因为如此,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创始人卢斯热情地赞誉马汉为“海军中的若米尼”。弄清了马汉与若米尼的师承关系,人们就如同找到了一条解索马汉“海权论”的捷径,对书中大量存在的若米尼观点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海军战略的哲学方法论

在第一章“绪论”中,马汉主要阐明了自己构建海军战略的哲学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是:(一)海军战略以基本事实为基础,基本事实一旦得到正确而有系统的阐述,即被称为原理。军事理论研究不外是对于各种事变和事件进行理智的观察,并从中引出我们称之为原理的结论。人们对事实观察得愈多,得出的论断就愈可靠。实践是真理的基础,实践基础发生了变化,对真理的阐述也将发生变化,因而海军战略所阐述的法则或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海军战略的发展是适应条件变化的结果。因此,从战争本身中学习战争,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二)历史乃是真实的写照。历史为人们创造了形成原理的丰富例证,忠实的历史为你提供历史的整体全貌;假如你能认真地运用历史,你便能从中受到影响并获得教益。假如你预先便握有业经阐明的原理所给你的这盏明灯,当你探讨历史时你便具有能够对其所提供的情况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而拿破仑堪称是重视历史的价值的典范,在拿破仑看来,历史乃是已经记载的经验,而历史记载的经验的重要性是应当受到重视的。(三)依据历史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是建立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马汉指出,历史为你提供所有的限定性因素,而推理则以其偏爱弃粗取精这一特性而易于忽略那些足以修改这些因素的成分。英国着名的海军历史学家科贝特,非常善于运用业经阐述清楚的原理,来探讨他提出的新课题,他所运用的那些原理都是从可以信赖的优秀军事着作中不断提炼出来的。科贝特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就是逻辑推理。马汉在研究“海权论”中,发现法国的一些历史学家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推动那些业经阐明的原理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说明方式同法国人的清晰思路和确切语言非常协调。马汉将这种逻辑推理的方式运用在“海权论”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汉在创作《海军战略》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的启发,并依据若米尼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对海军战略的特殊原理展开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导引出若干海军战略的法则和原理。(四)原理阐述和实例说明相结合,体现了理论发生作用的一般与特殊的相互关系。马汉认为,原理与例证相互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表明二者不可偏废。掌握原理,对于例证一目了然,并能正确评价其价值;了解带有规律性的例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理,并会更加坚定地坚持原理。因而,具有生命力的海军战略理论,首先是经过研究历史经验而创立原理,然后引证实例来阐述原理,使原理披上衣服成为有血有肉、生气勃勃的活人,而非一具僵尸。原理着眼于一般,而实例着眼于特殊,原理与实例犹如“果实结自果树”,实例看起来在表面条件上截然不同,但通过一条适合于它们的共同原理却可将它们紧密地贯联起来。

战略环境三要素:中央位置、内线、交通线

在第二章“史例述评”中,马汉集中论述了战略环境的三个要素。他认为,研究海军战略,并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海军作战的战略环境或战略空间。拿破仑有句名言:“战争就是处置位置。”战争所要处置的位置,亦即战略环境或战略空间三要素,包括中央位置、内线和交通线。

(一)中央位置。马汉以法国为例阐明了中央位置的极端重要性。法国在西欧处于中央位置,法国的国家力量和控制力量在陆地上横亘在其敌国之间。假如法国海岸配置有一支相当规模的海军,那就不仅在陆地上横亘在其敌国之间,而且法国舰队也横插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港口之间。法国在地理上的中央位置有利于集中兵力,具有攻守兼备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拥有赖以出击的内线,另一方面拥有通向任一战线的交通线,易于达成战略上的主动性。

(二)内线。内线的特征是中央位置向一个或更多的方向延伸,借此便可有利于在敌人的各个分散集团之间保持插入位置,继而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路,同时以可能的明显的劣势兵力牵制其另一路。内线可设想为一个中央位置的延伸,或一系列中央位置的彼此贯联,这恰似一条几何线为一连串的几何点贯联。处于内线的一方,能以快于对方的速度从中央位置将兵力集结于方向相反的两条战线中的任何一处,以此达到更有效地使用兵力。简言之,内线是较敌人能够使用的路线在时间上更短的路线。

(三)交通线。交通线是军事集团、陆军部队或海军舰队赖以同国家实力保持生存联系的运动路线的通称。交通线基本上可视为守势作战线;而内线在性质上多为攻势作战线。

集中、控制贸易航线和保持海上实力优势

第三、第四、第五章均名为“史例述评(续)”。但在这几章里分别论述的是争夺海上权力所应当注意的基本原则——集中、控制贸易航线和保持海上实力优势。

通过总结历史上的海战经验,马汉认为无论在何地,在一切条件下,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都必须突出集中这条重大原理;并在部署自己兵力的具体方法上,也要在一个地区对敌形成优势,同时在另一地区则尽量延长牵制敌人的时间,以便使你的主攻获得圆满战果。马汉举例说,美国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具有重要的态势,从集中兵力的原则出发,美国凭借据有的中央位置,保证舰队自由运动于两翼,无论位置如何有利,美国都不免要拥有一支强于任何单独一方敌人的舰队,这就是实力的标准,这是美国最低限度的需要。所以,在美国海军实力还未达到“双强标准”的情况下,只要巴拿马运河还未开通,美国海军舰队就不能平分配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将海军舰队平分,无益于兵力集中,更无实际成效。

在总结了英国称霸世界海洋的历史经验后,马汉指出,英国海军所遵循的战略观念是必须控制贸易航线。控制贸易航线必须具备两个战略要素:(一)一支机动的海军;(二)靠近航线的港口,用为作战基地供海军驻泊。英国为了保护海上贸易航线,几乎占据了世界所有重要航线靠近的主要港口,这成为英国长期维持海上霸权的最重要原因。

马汉看到,从克伦威尔奠定大英帝国基业以来,大英帝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拥有一支一流的海军和一支相应的陆军。这样,英国一方面维持海上实力的非均势,不使任何一个国家对英国的海权构成挑战;另一方面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使任何一个大陆国家坐大。一旦欧洲发生意外,英国就可能通过英吉利海峡出兵,通过军事结盟的方式,干预欧洲事务;同时,在海外世界,在美洲和东方,英国的海上实力优势则取决于欧洲实力的均势,特别是海军舰队的均势。

海军战略与陆军战略的异同

第六章“基础与原理”、第七章“基础与原理(续)”、第八章“基础与原理(续)”、第九章“基础与原理(续)”、第十章“基础与原理(续)”,实际上是从战略适用的条件、所依托的地理范围、机动能力、对战略据点的控制、战略线、远征以及作战能力诸方面分析了海军战略与陆军战略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海军战略所独具的一些特点和原则。

(一)陆军战略适用于战时,海军战略既适用于虞时,又适用于平时。马汉指出,陆军战略一词的运用仅限于军事联合,这种军事联合包含一个或更多的战场,这些战场或是各自独立,或是相互依赖,但总是真实的或直接的战争场所。海军战略不同于陆军战略之处在于,不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需要海军战略。这是因为海军在平时可以通过购买或缔结条约在外国取得港口,或是永久占领,或是暂时驻扎。海军战略之所以具有这种特殊区别,乃是由于海军能够到达领属关系未定或政治力量薄弱的地区,而陆军却只有依靠海军才能到达这样的地区。如果陆军要想在这样的地区作战,还须依靠海军控制海洋。(二)海上作战所依托的地理范围远比陆上广阔,这是海军战略不同于陆军战略的又一重要特征。各国海军部署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的战略中心之间相隔多大距离而定,例如美国的大西洋海岸和太平洋海岸的战略中心,或如英国在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的战略中心。(三)海军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集中,这是海军战略较之陆军战略更为明显的特征。因为海军具有陆军所无法比拟的机动能力,并且海上运输船队实际上具有同样的机动能力,所有这些机动能力上的有利条件在时间上便意味着快速,而机动所需时间的减少则意味着机动距离的增大,这就便于压倒兵力分散或毫无戒备的敌国海军舰队。(四)海军最大的优势在于机动,其战略目标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战略据点的控制。而任何地方的战略价值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战略位置、军事力量和资源构成。一是战略位置,亦即战略态势。它取决于其接近海上战略要道的程度,取决于接近那些贸易航线的程度。假如接近于海上航线的交叉之处,其战略价值则会增大。一处海上交叉要道,基本上就是一处中央位置,它便于向各个方向运动,而且有多少通道就有多少个方向。二是军事力量,包括攻势力量和守势力量。海港的防御分为两个方面,防御来自海上军舰的攻击,防御来自陆上部队的攻击。但从本质上讲,海港设防是为了发挥攻势作用,派出军舰向海上出击,海洋可以被称之为前线,而陆地一侧则为后方。攻势力量的功能表现在集结和投送海军兵力、支援和补给海上作战。三是资源构成,包括为国家和平发展所开发的资源和为维持战争消耗所创造的资源两部分。从一个国家的海军所需的资源来看,商业和海军是相互依赖的,国家的强大有赖于和平贸易和航运,因而海港建设则要求将丰富的天然资源同便于进行贸易的优良位置相结合,从而为战时海军舰队的攻势力量提供广阔的物质基础。(五)海上战略线——交通线。战略线被视为“联结各个战略据点的线”。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战略家们对它都十分重视。战略线中最关重要的是涉及运输的交通线,交通线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是前进补给线,另一方面又是退却线。马汉认为,补给自由和退却畅通是保证舰队安全的两个基本条件。由于海军舰队必须在其分散的各个战略据点之间保持联系,对敌人舰队的打击就是对其战略线最实在的打击,切断敌人舰队与港口的交通联系,也是对敌人战略线打击的关键所在。(六)海上远征,是由海军主导的,对超出本土直接相邻地区的海域进行战争的一种方式。马汉指出,海上远征的作战行动具有独自的特点,表现在搭乘舰船的陆军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远征队完全依赖于海军舰队对海洋的控制。一支舰队离开本土进行远征,必须依赖于不间断的海上补给和有力的海上护航。因此,只有当己方的海军舰队力量大大超过对方时,这样的渡海远征才能够或是全部或是部分获得安全保障。(七)海军——海域中的野战军。马汉认为对海洋的控制是指总体而言的,至于在特定的有限区域内的优劣态势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海上战争艺术,就是要在决定性之点上对敌居于优势,且不管双方在整体上的相对力量如何。假如力量较强,便应求战,一有可能便逼敌交战;假如力量较弱,便应力求将敌人引开,并对其他战略据点或重大权益实施威胁以使敌人分散其兵力。

美国海军对大西洋和太平洋交通的控制

在对海军战略的特点进行总结之后,马汉在第十一章“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第十二章“海军战略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的运用(续)”中,尝试根据自己提出的理论观点,尤其是控制海上交通线的理论来分析当时美国海军战略的得失。他认为,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共同构成一处内陆海或“地中海”,而巴拿马运河则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因而控制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对于控制两大洋的交通极为重要,美国的战略目标绝对排斥其他海洋强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加勒比海乃是通达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即通达美国主要海上边境的战略锁钥所在,而牙买加则是加勒比海之锁钥,只有控制了牙买加,才能对加勒比海诸要地加以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在牙买加邻近存在着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国家——古巴,它握有能够把锁钥拧开的钳子。因此,控制古巴这把钳子,是美西战争的军事根源。应当说,这一分析深刻地说明了美国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地缘因素,同时也是在直接为美国海军当局出谋划策,勾画下一步海上扩张的前景。

海战的根本原则——通过摧毁敌人舰队以控制海洋

马汉在第十三章“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第十四章“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续)”以及第十五章“海岸设防同海军战略的关系”中,看起来似乎是在讨论日俄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但他关注的却是海上战争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他指出,当时各国海军思想中存在着两大极端对立的流派,一是所谓的“要塞舰队论”,一是所谓的“存在舰队论”。“要塞舰队论”认为,要塞的功能在于防御,而舰队是要塞的附属,协助要塞进行固守防御。“存在舰队论”认为,只要有一支舰队存在于战场附近,即便是处于劣势的舰队,也会对敌人舰队的行动产生严重影响。日俄战争中,俄罗斯远东舰队所遵循的理论就是“要塞舰队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公海舰队所遵循的理论是“存在舰队论”。马汉显然认为,海上战争的一切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而对海洋的控制惟有摧毁敌方舰队方能赢得。俄罗斯舰队在日俄战争中违背了这条海战的根本原则。与上述对立观点密切相关的是,由于海岸要塞恰好是位于大自然在海军和陆军各自活动领域之间所画的天然分界线上的强有力的据点,所以对于海岸的战略功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主张“海岸设防附属于陆军防御”的人,认为海岸是防止敌人入侵的门户,海岸要塞应成为坚守防御的堡垒,而海军舰队则是海岸要塞防御的延伸。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所遵循的就是这一思想。主张“海岸设防附属于海军进攻”的人,认为海岸要塞并非为了消极防御,而是为了支援海军舰队主动出击,从而在根本上抵御敌人的海上入侵。而这正是马汉所一贯坚持的看法。

作为马汉的一部系统论述海权理论的着作,《海军战略》在出版之后受到各国军事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它翻译出来,介绍给本国读者,并把它视为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同样重要的“海权论”经典之作。

上一篇:泰勒 下一篇:西方军事学名着提要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