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246页(7094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那些身缠两条宽大钢铁履带的菱形怪物——坦克曾经引起参战各国官兵的极大兴趣和恐惧。但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和战术运用上的问题,作为战场上新锐力量的坦克部队,并没有像其指挥官所希望的那样所向披靡,给自己的军队带来多少战略上的优势,却往往在呈胶着状态的阵地战战斗中,在沟濠纵横的泥泞战场上,耗尽了自己最后一点燃料。战后,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指挥官们看到了坦克的大量使用将给军队的作战行动和军事学术带来重大的影响,它不应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被分散到各个战场上,或被用来引导步兵冲锋,而要在飞机的配合下夺取关键性的胜利。例如,在索姆河战役后被任命为英国坦克部队参谋长的富勒发表了《大战中的坦克》《装甲战》等着作,分析了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对大量装备坦克和其他军用车辆的各国机械化部队如何使用问题作出了理论上的阐发;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撰写了《坦克战》一书;法国的戴高乐撰写了《未来军队》等,但他们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精辟见解并没有引起本国军方和大多数军官的足够重视。富勒不得不脱去军装,担任伦敦《每日邮报》的记者,过起平民百姓的生活。戴高乐虽然没有退出现役,却只能长时间呆在他的装甲旅司令部里,应付无穷无尽的琐碎事务,很少有人会有兴趣倾听他畅谈关于未来战争的设想。
最早对机械战思想感兴趣的是德国军人。《坦克-前进!》的作者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1888~1954),这位出生于德国维斯瓦河畔赫翁诺城的德国军官,一直将《装甲战》视为坦克兵的“圣经”,他甚至会当着别人的面,大段大段复述书中的内容。1935年,古德里安奉命以上校军衔指挥德国最早组建起来的装甲师,即按照英、法军事理论家所倡导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来进行军队建设。3年后,他升任德国快速部队司令,更将自己的建军实践和富勒等人的思想结合起来,总结提出了以坦克群在飞机的配合下快速进攻的“闪击战”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古德里安指挥坦克或坦克集团军在入侵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中打头阵,充分显示了集群坦克的作战威力。1941年,他因在侵苏战争中指挥作战受挫被免职。1943年,希特勒将他重新召回部队任装甲兵总监,1944年更青云直上,担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不到1年就被撤职。古德里安一生着述很多,如《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一个士兵的回忆》(台湾军事译粹社1958年版中译本名为《闪击英雄》)等。《坦克-前进!》是他的最后一部着作,由德军少将奥斯卡·门泽尔帮助整理、编辑,1956年,即作者死后两年才正式出版。“坦克-前进!”原为德国坦克兵的常用口令。
《坦克-前进!》全书共4章,书末还有展望坦克兵前景的结束语和附录。
第一章 坦克战斗运用的一般原则
这一章里主要论述了坦克的基本特点、坦克作战的一般样式及如何使用坦克的一些原则。
关于坦克的特点,作者同意德军统帅部对这种新式武器的估价:坦克是旧式武器所不曾具备的战斗性能的综合体,因此它大大优于其他武器;坦克积极方面的特性是火力与机动力,消极方面的特性是装甲防护力。但与其他兵种相比,坦克的优点还是非常多的。一是因为有履带,通行能力强,能在战场上迅速转移;二是不像人和马那样容易疲劳,只要有燃料,就可以不停地工作、不停地作战;三是可装备数种武器,对有装甲、无装甲乃至远距离的目标都有较强的杀伤力;四是可旋转360°的炮塔可不变换阵地就向突然出现的目标开火;五是带有燃料和弹药,可长时间战斗;六是每辆坦克都有通信设备,使指挥坦克的灵活性和传达口令的可靠性大为提高;七是坦克的钢甲可以可靠地保护乘员和各重要部件不致被各种反坦克兵器损坏;八是坦克巨大的车体、轰隆声和快速的运动,对敌人是很大的威胁。要进一步提高己方坦克的性能,以对付敌人的坦克,就要考虑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提高射速。2.提高火炮和弹药的战斗功能。3.提高机动力。4.减小外廓尺寸。5.加强装甲防护力。
关于坦克的基本任务,作者认为坦克只有进攻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效能。进攻的目的,是以坚决的行动歼灭敌人。因此坦克兵团和部队的进攻任务,应是粉碎敌人的作战计划,并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进攻部队楔入敌军阵地越深越远,损失就越小,战果也越大。行进间进攻更适用于装甲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装甲兵时常利用这种不利于敌的条件,而在情况不明时——战争中常有情况不明的时候,装甲兵只要行动坚决勇敢,总能夺得主动权。
在进攻行动中,坦克完成任务的主要保障是压制敌人的配置。为此必须灵活地指挥坦克本身的火力,并且正确区分配属的各兵种分队。坦克应及时利用本身的火力、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的效果,进攻应在宽大正面、深远纵深内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决定意义的战果,并保障侧翼安全。如果地形条件近使坦克暂时收拢队形,坦克即应尽快收拢原来的战斗队形。
为了在进攻作战中发挥坦克机动性强、随时可以进行战斗的长处,作者特意指出,坦克的进攻如不转入追击,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只有追击才能巩固在激烈的战斗中取得的战果。因此,每个坦克指挥官必须力争以所有战斗车辆不断地进攻,只要油料够用,进攻就要坚持到底,这就要求事先要把物资补给工作组织好。坦克最适宜实施追击,因为它的战斗性能使得它能够迅速压制防御纵深内进行抗击的敌人。如果直到黄昏才有可能粉碎敌人的防御,那就该不遗余力地利用夜间实施追击。这时,人的意志力不能在坦克发动机面前示弱。坦克乘员要拼着最大的体力去战斗,只有这样才能使接踵而来的战斗轻松些,或许会避免此后的战斗。车长的行动准则是:“把一切都抛在后边!”但同时也要使他们能及时得到兵力的加强和物资器材的补充。指挥官通常应当把最需要而且战斗力最强的兵力兵器编给追击部队,并且多携带油料。追击要勇往直前,随时准备战斗,进行不间断的侦察。每赢得一刻钟的时间都十分珍贵,都可能对作战行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只有追击才能获得全胜!
在防御时,坦克往往成为反冲击的主要力量。对突入防御之敌,可以立刻进行反冲击,也可以实施有准备的反冲击。冲击时,坦克集中使用在敌人突破地段,但是这样的地段往往不适于使用坦克。防病总比治病容易,因此最好把进攻之敌消灭在出发阵地上。
坦克兵的退却跟其他兵种的退却还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坦克可以迅速摆脱敌人。但如果事先不采取必要的准备措施,坦克的退却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上级要优先将准备退却的情况通知坦克部队,以使其及时做好退却的准备,如勘察道路、把需修的车辆和牵引车集中起来以及完成抢修任务等。否则会由于没有备用工具或来不及进行必要的修理,而不得不丢下损伤不大的坦克。
在第一章快结束时,作者就如何使用坦克作战及对付敌人的坦克得出了下面几点结论:
1.利用空中和地面侦察预先获得敌情,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最好保证。
2.要经常想到以坦克的前装甲朝向敌人。将预备履带板装在坦克前部,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
3.只有在为提高火炮射击效果或为避开敌人射击的情况下才能在战斗中改变坦克的方向。起伏地最适合坦克改变方向。这种地形便于坦克在高地选择阵地,为绕过敌人构成有利条件。
4.要包围对方的人,也可能被对方所包围。因此对侧翼侦察十分重要。
5.如果包围成功,实施包围的分队要继续冲击,正面冲击的分队则应对敌进行牵制,至少要实施佯攻,以防止敌人对实施包围的分队的行动方向上集中兵力。
6.利用其他兵种可以抵消敌人的优势。炮兵对坦克实施射击并消灭跟随坦克的步兵;工兵在暴露的侧翼设置障碍;摩托步兵分队以反坦克火器消灭坦克并在侧翼担任侦察。
7.当敌人坦克逃脱追击部队时,应立既进行侦察,查明其确切位置。
8.对突入防御的敌军坦克,要坚决予以打击。敌占优势时,要根据情况把敌人坦克部队分割,然后再予以歼灭。
作者还特别强调,在坦克战中,坦克乘员的士气和战斗经验,要比在其他战斗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坦克在特殊条件下的行动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严冬、冰上、沙漠、居民区和夜间等条件下坦克的运用提出了忠告,还对坦克战中的军事欺骗手段进行了归纳。
作者指出,像俄国这样的冬天,不可能不影响到坦克兵的战术,因此冬季作战比任何其他季节作战都更加需要周密而长时间的准备;坦克在冰上行驶时必须开窗驾驶,在冰面上驾驶要平稳,时速约8公里,坦克之间车距一般为75米;在沙漠中,保持坦克的机动能力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坦克不太适于进行居民地战斗,完全不适于在大城市进行巷战,在这些条件下,其机动性、视野和射界都会受到很大限制;坦克在夜间和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作战,虽然有很大困难,但是往往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了解的情况,列举了坦克战中伪装、制造错觉等种种军事欺骗手段:
1.以伪装手段进行反坦克作战。
占领有利阵地后,把反坦克炮伪装在房舍、房屋的大门和草垛内,在短距离内进行歼灭性射击。
以反坦克炮作半圆形配置,形成“火袋”,当敌人坦克进入“火袋”后,从四面八方进行射击。
在适宜配置反坦克炮和野炮的地方设置火炮模型,真的火炮却配置在稍后或两侧,出其不意打击进攻的坦克。
放过坦克纵队的先头部队和侧方警戒不打,而由后方或侧翼攻击主力。
在涂有红十字的卫生车内藏有反坦克炮,以便对敌坦克纵队的先头部队突然开火。
2.制造错觉。
以各种方法模拟发动机声响,以显示正在某一地段准备进攻,借此隐蔽其在另一地段的进攻准备。
构筑假掩蔽部,特意把进入掩蔽部的道路和掩蔽部本身设在对方炮火范围内。设置假仓库和机场,在军队配置地点的侧方架设旧帐篷。在卡车后面挂上树枝,行驶时扬起浓密的灰尘,以模拟坦克的行驶。
在坦克占领阵地时,盖上干草,前边套上马匹,或以烟幕弹和模拟起火的办法表示坦克已被击中。以电话和电台下达假命令和口令,或通报假战斗情况。
撤退时将遗留下的油料中掺上沙子或混以砂糖,以毁坏敌方坦克发动机。
作者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最好的预防方法是倍加小心,提高警惕,及时通报对方的新手段,周密侦察地形等。
第三章 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这一章重点就作战协同及坦克兵与步兵、飞机协同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者认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证明,各兵种必须密切协同动作。协同动作就像一个乐队演奏,根据作品的格调,有时以这种乐器为主,有时又必须以另外一种乐器为主,有时还要独奏。不过.只要是合奏,就必须有一种乐器领奏,其他乐器配合。无论是音乐会还是战斗,是否成功,都要看指挥人员是否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全面,是否能使各种乐器及时起到作用。兵团指挥拥有的技术兵器越多,越容易克服作战中的困难,但是指挥官的任务却更加繁重了。他要依据上级的指示和个人的经验,并考虑到不断变化的情况、地形性质和所属部队的变动情况,来正确选择开始战斗的时机。问题是指挥官往往不能一眼就看清他的整个“乐队”,他常常在敌人威胁之下和恶劣天候中指挥自己疲惫不堪的军队,他还往往难以得知所选定的“乐队”此时此刻是否已做好“演出”的准备。要想出色地完成协同动作,指挥官要与部属能互相了解,协同的部队要有配合行动的丰富经验,而各兵种的动作越熟练,完成受领的任务越快,战果也就越好。
在与坦克兵协同时,步兵的任务是立即利用坦克冲击的效果,迅速前进,发展胜利,直到将敌人阵地占领并肃清敌人为止。
为了获得胜利,坦克迫切需要速度更高的同伴的支援。这个同伴就是航空兵。坦克和航空兵的战斗行动通常按地点和时间加以协调。
第四章 坦克的今天与明天
在这一章及结束语、附录中,作者进一步展望了坦克部队在未来战争舞台上的前景,同时还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装甲兵条令的基本原则载入附录,作为参考。
作者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还根据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展望了坦克兵的未来。他认为,今后军队的机动性和指挥的灵活性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机动作战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武器的性能。而坦克是机动作战中最能突然而迅速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和追击方向上的最强有力的兵器,是地面作战中的决定性武器,原有的诸兵种越来越要适应于坦克战斗运用的特点。德国军人一直把坦克看成是进攻的主要兵器,并要把这一观点坚持下去,直到技术的发展再带来更好的礼物为止。技术装备和人都将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技术装备大大向前跃进了一步,但是人仍然是决定性因素,不过,人必须能够制造更好的车辆,善于保养并正确使用车辆。
作者在写作此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他仍津津乐道于德国坦克部队在入侵波兰、法国和苏联时的“辉煌战绩”,并且认为战前德国装甲兵条令的基本原则在建设这支横冲直撞的坦克部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将其中最重要的7项原则载录如下:
1.长官应以自己的素养、要求和信念使部队服从自己。长官应与部属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应摸清部属的心理,争取他们的信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并经常给予关怀。只有受到部属信任和爱戴的长官才能向部属提出更高的要求。纵容姑息的态度对指挥军队危害极大。
2.随时准备承担责任是长官的优良品质,但是长官不得不顾全面情况而擅下决心。自信判断情况正确,也不能不服从上级的调遣;机断行事不等于自行其事。
3.战时士兵的可贵之处,除体力和军事训练好以外,还在于士气和意志。训练士兵的任务也正在于提高士气和锻炼意志。
4.发扬兄弟之间的互助精神,以使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团结的集体。每个士兵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队友负责。强者和能者应帮助经验不足的弱者,并率领他们去战斗。
5.参战的军人应能独立思考,坚决、勇敢而合理地利用战机,并应确信,为取得胜利,各自都要出力。要求全体军人,从新兵开始,在战斗中要付出最大的精力和体力。
6.永远要左右敌人。必须专门训练部队,使其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并能高速运动,包括在难以通行的地形高速运动,还要善于伪装,善于利用地形和夜暗条件,善于对敌实施突然袭击和将其诱入歧途。
7.战时行动坚决果断,是军人的第一戒条。不管是高级长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应懂得,疏漏和渎职的错误要比为执行命令而错误使用兵力严重得多。
《坦克-前进!》虽然算不上是最早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着作,但它总结了德军坦克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用的经验,讲述了坦克在航空兵的配合下进行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有关理论问题,因此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军事理论界的注意。这部书1956年在慕尼黑出版后,第二年苏联就出版了俄文版。1982年,解放军出版社也出版了根据俄文版转译的中文版。这对于读者深入了解和分析它的理论实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验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