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秦两汉诗精华》第325页(1798字)
【原文】: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1)我心忧伤,念昔先人。(2)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3)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4)彼昏不知,壹醉日富。(5)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6)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7)螟蛉有子,蜾蠃负之。(8)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9)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10)我日斯迈,而月斯征。(11)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2)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13)哀我填寡,宜岸宜岳。(14)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15)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译文】:
短尾的那鸣鸠,高飞到了天空。我的心里忧伤,想念昔人的先祖。醒后达旦难以入寐,一直怀念他们二位。 凡是正直有头脑的人,饮酒能文雅自持。那些糊涂无知的人,聚饮沉醉而日益自满。各自儆戒你们的容貌举止,国运消失了就无法重返。 田野中有大豆,百姓们去采摘它。螟蛉蛾有幼子,蜾嬴蜂去抱养它。教诲好你的子孙,要善待自己的儿女。 看那鹊鸰鸟,一边飞一边唱。我日日的前进,你月月的前行。早起晚睡,日夜操劳,莫辱没生你的先人。 飞来飞去的蜡嘴鸟,沿着场圃啄食着小米。可怜我这贫病交加的人,竟遭诬陷而被关进监狱。抓一把小米来占卜,又从何才能得到吉利的好兆头? 温良恭谨的人,好像蹲在树上,随时会掉下来。惴惴小心,好像面临深谷。战战兢兢,好像在薄冰上行路。
【集评】:
《毛诗序》:“《小宛》,大夫刺幽王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二)
宋·朱熹:“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又:“此诗之词最为明白,而意极恳至。说者必欲为刺王之言,故其说穿凿破碎,无理尤甚。”(《诗集传》卷十二)
清·陈启源:“《小宛》刺幽王,解者纷纷。朱《传》尽扫诸说,定为兄弟相戒之诗。合之诗词,甚为相似。独‘天命不又’一语,终属难解。朱《传》曰:‘各敬慎尔之威仪,天命已去,将不复来,不可不惧也。’惟天子受命于天耳,大夫戒其兄弟,可妄称天命乎?下复云:‘时王以酒败德,臣下化之,故首以为戒。’仍不能脱刺时义矣。”(《毛诗稽古编》卷十三)
清·姚际恒:“持粟问卜,古人常事。近代以来,然后用银、钱也。《管子》曰:‘握粟而筮者屡中。’《史记·日者传》曰:‘卜而有不当,不见夺糈。’皆可证。《集传》谓‘言握粟以见其贫窭之甚’,此以后世事说古,非也。”(《诗经通论》卷十)
【总案】:
这首诗写身处乱世的人忧虑恐惧的心理状态。既是自伤,更是伤时。一般认为是幽王时期的作品。朱熹《诗集传》谓:“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所说极是,但否认诗中有“刺王”的内容,似属片面。全诗以抒情为主,将议论和抒情熔为一炉,时而低徊不已,时而悲愤激烈,从追念先人,到暗刺幽王,到兄弟相戒,到忧惧时势,透露着对那个黑暗社会的诅咒,也透露着对造成那种灾难的统治者的无比愤恨。诗中将正直聪明的人同昏妄无知的人饮酒加以对比,对后者聚众狂饮,烂醉失德,丑态百出,狂妄无礼,进行愤怒的鞭挞。以亡国警告,其揭露是尖锐的,诗人的心情也是沉痛的。“教子”和“律己”的描写,实乃乱世之人无可奈何的哀叹:明哲保身,不可暇逸取祸;夙兴夜寐,各求无辱于父母。至于教子以承祖德,以承家业,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当然也含有以幽王为戒之意。诗末的三个比喻,将人们朝不保夕的惶恐神态,写得历历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