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二首(1)(其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评译》第37页(2223字)
【原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
泪湿春风鬓脚垂(2)。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3)。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未曾有(4)。
意态由来画不成,
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5)!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6)。
【原文作者】:王安石
【译】:
昭君出塞,
在即将离别汉宫之时
泪水呀!
将美丽的鬓角打湿。
顾影徘徊,
美丽的容颜
已不比往日,
却仍惹得元帝
难以自持。
皇上回过头来,
责怪宫廷画手:
“如此美妙的人儿,
平生未有!”
唉!其实——
人的神态从来难以描摹,
当时白白杀了毛延寿。
此一去呀!遥遥万里,
此一去呀!再也难以南归。
可怜那美丽的王昭君呀!
穿旧了一件又一件的汉衣。
眼望南回的大雁呀!
拜托你打听塞南的事儿,
一次次,却空有
雁儿北回。
万里之外的亲人呀!
为她传来话语:
昭君呀!好自为之,
身在毡城,再莫把
往事恋忆。
你难道不见——
曾几许
金屋藏娇的美女
却在长门锁闭。
人生失意,
又怎分北国
南地!
【评】:
十六年前,我参加廖仲安先生的研究生考试,考题之一即是以此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之“群山万壑赴荆门”为对比,进行分析。可知此诗可作为宋诗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唐人同样题材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杜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意象凄美绝伦,后人已难以为继,故荆公翻空出奇,一是从总体上作翻案文章:“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是由意象式而为议论式,并深含理趣于其中。用议论式则使曲笔转折,纵横跳跃,致使后人猜味不已,深含哲理,就增加了画面的内蕴。而“意态由来画不成”又是一个着名的画理命题,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意气神态比外形更难摹写的美学观念。从此,神似更加胜于形似了。
起首处,诗人以形象出之,并将情境选定在“明妃初出汉宫时”这一特定时刻。“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两句十四字,却内蕴丰富。“无颜色”时仍使“君王不自持”则其国色天香可知。“一去心知更不归”以下四句,“着尽汉宫衣”与“年年鸿雁飞”皆使昭君形象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