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评译》第172页(1689字)
【原文】: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原文作者】:程俱
【译】:
云霞坠落西山
飞帆轻拂着天镜。
谁开一窗风景,
纳入千顷寂静。
天上的明月渐渐淡白,
湖中的明月被雨点划开。
忽觉自己邀来竹林之友,
又似王子猷雪夜访戴。
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
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
【评】:
豁然阁,濒临太湖,在今江苏吴江。程俱早年曾“补苏州吴江主簿,监舒州太湖茶场”(《宋史·程俱传》)。此诗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主簿之职,案牍如山,劳形烦神,所幸有太湖佳景,可以恣意遨游。所以,当诗人一旦放舟湖上,那种如鸟出樊笼、鱼跃百川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诗的起首二句,就无处不是美景,而美中又无处不洋溢着欢欣:这是一个静谧的黄昏,绚丽多姿的云霞缭绕着诗人熟悉的西山(诗人曾多次写西山,如《游大涤》:“手板柱颊看西山”)。在诗人欢快的心境里,飘渺的云霞似乎有了重量,它在不知不觉中“堕”入了西山,只有诗人乘坐的“飞帆”,分开弥漫的暮色,轻盈地疾驶在平静的湖面上,仿佛在拂拭着一面“天镜”。“堕”、“飞”、“拂”三字,把“云霞”、“西山”、“帆”、“天镜”等绝美意象组合起来,突出了诗人鸟出樊笼、神醉自然的心态。
三、四句写上豁然阁凭窗鸟瞰之景况。“飞帆拂天镜”,已使诗人有三分醉意;登上楼阁,凭窗一望,更使诗人惊喜万分:“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这不仅是豁然阁上的窗,而且是诗人向大自然敞开的心灵之窗。千顷太湖不仅收于眼底,而且与它静美的神韵一起,收入了诗人的心中。这两句诗化用了苏东坡“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之名句,暗示了诗人心灵之窗灰尘尽扫、清空宁静、函收万物之态。此时诗人当已有六分醉意。
五、六句承三、四句而来,仍是凭窗远眺的景况。但三、四句是写临窗第一眼的感觉,是虚写太湖静景,而五、六句却表现了诗人痴呆呆久立窗前、留连忘返的感受,是实写太湖静中之动景,一虚一实,有静有动,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登阁所望的太湖美景。“寒蟾”与“孤迥”都是月亮的借代语,一联中两次出现月亮,似嫌重叠,其实,上句写的是天上之月,下句写的是水中月影。诗人久久凝视着在天空云海中穿行的淡月,突然,一阵疾风挟来一阵急雨,使湖波上玉璧般的月影消失了。是明月被雨云淹没,沉入了天空的云海,还是玉璧被雨珠击碎,沉入了浩渺的湖底?诗人似乎也弄不清楚了,此时,他已有九分醉意。
以上六句,层层递进,着重以外在之景表现内在之情。接着二句。则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思:他说自己时而邀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一起遨游,时而又觉得自己是王子猷雪夜访戴,时空的限制都不复存在,诗人已然忘情地遨游在一个超脱自我的境界——这正是张孝祥“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洞庭青草》)的境界。此时,诗人当已是酩酊大醉了。
结句,是诗人扁舟返回的景况。来时诗人看到的“云霞”、“西山”、“天镜”等等都早已神秘地消失,在夜色里,视力模糊不清了,而听觉却变得特别敏锐:远远地、隐隐地传来了寺院悠扬的钟磬之音。在这具有发人深省的钟声里,诗人这心,想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皈依佛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