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精华》第200页(1539字)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
【译文】:
京口、瓜洲分处在长江两边,钟山也仅相隔着几座小山。春风又为江南大地披上绿衣衫,明月啊,你几时才能照见我归还。
【集评】:
宋·洪迈:“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容斋续笔》卷八)
宋·许彦周:“东坡海南诗,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彦周诗话》)
今·钱钟书:“‘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宋诗选注》第57页)
今·程千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本篇(《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古诗今选》第486页)
今·臧克家:“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读者从‘到’或‘过’中,可以想象出更多的东西。……何况,‘绿’字前人已先用过多次了……已不新鲜了。”
(《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第195页,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总案】: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入京,舟次瓜洲,写下此诗,表示了对钟山旧居的依恋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经诗人反复推敲、修改才定。诗人希望此次入京,如东风化雨,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句中的“绿”字,挥洒、点染出一派生机勃勃、青翠喜人的江南春色,形象、感情、意境全出,确是神来之笔。程千帆先生举“除却春风沙际绿”句,比较两个“绿”,可谓诗心慧眼。细细推敲,“沙际绿”实为“绿沙际”(诗人因此句平仄格式而为“沙际绿”),与“绿江南岸”并无区别。程先生别有会心,释为“春风绿”,极妙,亦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因诗句语法宽松而造成的多义性。“春风绿”虽奇妙,但在《送和甫至龙安》诗中,这一句同前后句的关联,不如本篇“又绿”与“何时”,呼应紧密,妙传冬去春来,时令已改,加倍思乡的心情。
现代着名诗人臧克家从诗歌应当含蓄有味、诱人想象的观点出发,认为“绿”字不如“过”,“到”。慧眼独具,发前人所未发,值得我们思索、推敲、研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