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精华》第676页(2338字)
【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3)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4)
【原文作者及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孝宗朝,历任江西、浙东提举,江西提刑、直宝文阁;光宗朝,出知漳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提举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落职罢祠,四年后病逝。追谥“文”,理宗时追封徽国公。朱熹一生以讲学为主,着述甚富,是南宋着名的理学大师。
【译文】:
一
似是半亩碧水池塘揭开布罩的镜子般明亮,天光云影在上边徘徊徜徉。若问它怎能如此清新明亮?是因为有活水自源头流淌。
二
昨天夜晚真是轻松,好像春潮初涨,江水汹涌。纸上走笔,犹如巨大的舰只在大江里航行。浅滩起锚时,花费了多少周折,不知怎的成功,等到船入航道,真是中流顺水,一日千里的佳境。
【集评】:
明·瞿佑:“宋诗以欧、苏、黄、陈为第一,渡江以后,放翁、石湖诸贤之诗,皆当深玩熟观,体认变化。虽然,以吾朱文公之学而较之,则又有向上工夫,而文公诗,未易可窥测也。”
(《归田诗话》卷上)
近·陈衍:“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然诗语终平平无奇,不如选其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
(《宋诗精华录》卷三)
今·程千帆:“这是一篇体现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小诗。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新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于停滞和僵化。它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表达了抽象思维,因而使之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此题还有一篇云:‘昨夜江边春水生……。’形容人生修养中水到渠成的境界,也很有意思。”
(《古诗今选》第593页)
今·霍松林:“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
(《宋诗鉴赏辞典》第1119页)
今·范宁、华岩:“《观书有感》之一以比兴手法来写读书感受。胸中有了充足的学识,并能触类旁通,遇到疑难时稍加思索便豁然开朗,就像有活水为源、清澈如镜的水面一样,天光云影都被映照得十分清晰。其二是写创作时的感受。当创作的欲望不足时,文思总是艰涩的;而当灵感突发的时刻,思如泉涌,文气流畅,行止自如,就像巨舰在春水拍岸的大江中运行一样。借生动的客观物象表达出自己主观世界中某种瞬间即逝、含有妙理、同时使人心神愉悦的特殊感受,并且表达得贴切自然,这便是宋诗所擅长的“意趣”。
(《宋辽金诗选注》)
【总案】:
朱熹《观书有感》二诗,足以推倒多年来两番“公案”。一些人贬低宋诗,主要借口就是说宋人不懂形象思维,不懂比兴,单用赋的手法作诗,尤其是宋代的道学家们,专以诗去说教,读起来味同嚼蜡。诚然,宋诗中酷似语录、讲义者时可见之,然而岂独道学诸公?王安石的读史诗,何尝不似心得或笔记、感言?若以《观书有感》论之,朱子这位首屈一指的道学家,又何尝不是形象思维之巨擘?此公案一也。
其次,近年来,自我标榜为“聪者”之流,迭迭不休地拾并非诗评家之伟人牙慧,把“形象思维”作为论诗之纲,“比兴”手法当作量法尺度,斥“赋”为诗之大忌。殊不知,有形象的诗可用赋作出,而无形象的诗倒离不开比兴来!试观谢灵运、陶渊明诸诗,乃至王、孟之佳作,大都为睹物纪行,感赋成篇,铺叙白描,何尝不赋!只是赋出了满纸形象,使后人读之赏之,历历在目,便产生了形象思维--作者何尝如此,只是以一颗诚心、一片孩童般的纯真直接赋出的!而为朱熹等宋代诸公,眼中未睹“物象”,脑海诸般哲理要借诗的形式写出,这才动用了真的形象思维、真的比兴手法,把实实在在枯燥的读书和理解过程、创作由艰涩到得心应手的过程,用形象真真切切地“比”了出来,使人“兴”味盎然,百品不厌,这难道不是地地道道的“形象思维”么?
朱子学说和文道,可贵之处在有真体会和“平实”。愿研诗者以此共勉,共历《读书有感》二首之过程后,再谈诗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