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90页(2152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结缔组织疾病。早期有游走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由于反复发作,最后形成关节强硬、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3倍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青年及中年人更为常见。通常起始隐袭,患者最初症状是关节疼痛、僵硬(晨起时关节僵硬,因活动而减轻)、易疲劳和软弱。病变进展缓慢,有缓解与加重期。关节多对称性受累,首先侵犯小关节,特别是手和足的小关节,病变逐渐扩展至大关节。偶尔疾病起始及经过较迅速,有时首先侵犯单一大关节。髋关节可发生屈曲或屈曲与内收畸形,半脱位或脱位。
(二)检查
1.X线表现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受累关节除在X线片上表现软组织肿胀外,可能无其他异常发现。X线改变的程度,因病期而异,可概括如下:
(1)早期: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轮廓无改变。
(2)中间期:软骨下囊肿形成。进行性骨质疏松。进行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挛缩畸形。
(3)晚期:严重骨质疏松。股骨头塌陷。关节完全破坏,导致半脱位、脱位或骨性强硬。
2.化验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化验检查无诊断特征。关节滑液呈黄至浅绿色、混浊,黏滞度减低,黏蛋白试验显示絮状而非凝块,白细胞总数和多形核细胞增多。可能发现类风湿细胞。
大多数患者血沉增快,特别是病变活动期。血液检查发现C反应蛋白阳性和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
检查类风湿因子,对本病的诊断有价值。可施行乳胶固定,致敏羊血球凝集或黏土絮状试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阳性率为60%~80%,但儿童患者仅有10%左右,阳性率低的原因不明。
(三)诊断
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其是以单关节炎开始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的病例,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
(四)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之一 ①晨僵大于30分钟至1小时以上;②由医生观察到的3个或3个以上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关节炎);③腕、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关节炎)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胀,即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有20%的类风湿因子化验是阴性的;⑦X线片显示手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以上①至④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2.诊断标准之二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85年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较西方国家为轻,标准第一条及第二条我国患者不尽都能符合,可以灵活掌握。现介绍如下: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均优于1958年标准(敏感性92%,特异性85%)。
(五)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 主要侵犯躯干骨,但有10%左右患者早期表现为多关节炎,非对称性,侵犯下肢大关节。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内,好发于男性,4倍于女性,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女与男之比为5.6∶1。脊柱和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2.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因关节非炎症性病变,所以无全身症状。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不显着,非游走性疼痛。X线片上邻近股骨头和髋臼的软骨下骨质致密和硬化。股骨头骨质破坏,球形消失。血清学试验阴性,血沉不增快。
3.结核性关节炎 多单一关节发病,两个关节以上同时发病者极为罕见。关节渗出液作结核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常呈阳性。
4.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发病急骤,发热和白细胞显着增多;常同时发生心脏损害;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水杨酸制剂治疗效果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