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畏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19页(1860字)

神经性畏食症又名精神性畏食症,属精神性的进食障碍、以故意节食致体重减轻为特征。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有关的病因假设较多,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均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患者有严重的体温调节障碍和月经紊乱,提示在丘脑损害可能是本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流行病学

多见于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美、英等国的调查表明,经济富裕的上、中层家庭中以及像芭蕾舞演员这类强调身材苗条的职业中,本病的发病率较高。患者的同胞姐妹中,同病者有6%~10%,远高于正常人群的预期患病率。说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中国目前尚无流行学调查资料。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明了,在国外为常见病,患者绝大多数由于畏惧肥胖影响形体美,而有意识地限制饮食,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精神内分泌疾病,由于特殊的精神心理变态而进食过少,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以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根据我国医学界的研究,国内神经性畏食患者多数是由于慢性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过度紧张而逐渐起病,以青春期女性为多见,表明这一时期性格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神经性畏食患者,下丘脑释放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的功能减低或丧失,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代谢紊乱所致,患者的精神心理异常,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活性增强的结果,其内分泌改变可能由于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而不是原发性下丘脑功能紊乱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1.明显的畏食是本病的首见症状,每日进食量较发病前减少2/3以上,患者消瘦,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20%。

2.恶心、呕吐及顽固性便秘。

3.由于长期的进食过少,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及低代谢症状,如身凉、畏冷、心动徐缓,低血压,皮肤粗糙等。已有月经的女孩,可出现继发性闭经。多数病例尚能支持一般室内活动、能上学念书等。但容易疲乏无力,少数病例精神抑郁,反应淡漠,虽然已极度消瘦,但仍不思饮食,讳疾忌医。

(四)检查

必须排除内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畏食,肝、肾、胃肠的检查以及蝶鞍体层像和(或)颅脑CT的检查(注意垂体恶病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时还应进行内分泌腺功能的检查,如垂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生长激素分泌功能等检查。

(五)诊断

患者需要到胃肠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如胃肠道的各项检查阴性,有严重精神创伤的病史和表现,消瘦而体力尚可,又无全面的内分泌腺功能减退时,可作出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

(六)诊断标准

目前国外学者仍沿用1972年Feighner提出的诊断六条标准,认为其发病年龄在10~30岁。根据我国神经性畏食病例的特点,少年神经性畏食诊断应为:

1.年龄10岁以上。

2.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

3.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

4.伴有严重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畏食、消瘦。

5.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畏食。

6.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惟恐长胖而有意识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瘦者。

(七)鉴别诊断

需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