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疾病在消化科的表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492页(2302字)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炎,因此,当胃肠道的血管受累及时,可造成胃肠道局部缺血、渗出。如肠系膜动脉炎,可导致肠缺血而发生肠梗阻,出现剧烈腹痛。长时间梗阻不解除,可发生肠坏死、出血、穿孔。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甚至顽固性腹泻,即一日之内腹泻几十次,多为稀便,但无脓血。也有的患者出现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有的患者肝脾大,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黄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往往提示病情活动期。
(二)硬皮病
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
最常见的(90%左右)消化道症状为食管功能障碍,表现有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疼痛或胀闷感,饮冰水后上述症状更为突出(食管雷诺现象)。如果食管有炎症,可出现胸骨后灼热感。至疾病后期,因食管出现狭窄,吞咽更加困难,且常伴有呕吐。在消化系统中胃很少受侵犯,但肠道常常受累。肠道被累及后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或便泌与腹泻交替出现。由于十二指肠和空肠扩张与运动不良,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胆盐分解增加,易发生脂肪泻。少数患者可出现肠绞痛或肠梗阻等急腹症的表现。
(三)类风湿关节炎
在RA中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率相当高。消化系统病变与类风湿血管炎侵入消化器官而影响消化功能和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有关系。RA并发的消化道溃疡可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特别是在胃窦部以单发或多发性溃疡为特征,经常出现呕血、便血,穿孔亦不少见。而重症RA因并发坏死性肠系膜动脉炎而引起肠管缺血溃疡、出血、穿孔和梗阻。一般RA对肝脏仅有轻度影响,但成人Still病则有肝大、转氨酶升高。Felty综合征可出现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等。
(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消化道症状中以吞咽困难最为常见,引起此症的原因是参加吞咽动作的口咽环咽部的肌群和舌肌的无力造成咽和食管上段的吞咽动作受碍,以致食物不能下咽反而从鼻孔中流出(反流)和发音障碍。当食管和消化道的平滑肌受累时,则在食管X线钡餐检查时出现中下段食管甚至胃的蠕动减慢,食管扩张,梨状窝钡剂滞留,胃排空时间延长,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胃肠道的血管炎又可以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五)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SS)消化系统损害表现无特异性,但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A/G倒置,ALT、AST升高等)较为常见,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8%。肝脏受累可出现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有约26%的SS患者出现肝受损,表现为黄疸2.6%,肝脾大12.6%,SGPT升高10%,严重者出现肝硬化、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等门脉压增高的表现。SS可伴有肝脾大及ALT升高和黄疸,严重的消化道症状,临床上易与病毒性肝炎混淆,SS所致肝损害不仅可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症状,甚至呈肝硬化等严重肝损害,但pSS伴肝损,无活动性病毒感染标志,有自身抗体阳性指标,病毒性肝炎无上述特点。曾有报道一例以反复发作鼻出血、牙龈出血6年的患者,被误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脾功能亢进”而行脾切除术,造成终身的遗憾,故对原因不明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持续性高球蛋白血症、肝脾大或淋巴结肿大、抗核抗体阳性,应想到SS的可能。胰腺损伤表现为慢性腹泻;为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功能试验异常(尿PABA和血BT-PABA试验),血淀粉酶升高。
(六)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累及全身多系统器官的血管炎症性疾患,其临床表现除了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病变三联症以外,还可以侵及全身多个脏器。白塞病患者中具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的很普遍,占44%~59%,然而,只有少部分患者证实有肠道溃疡。假如胃肠道症状很明显,并且客观检查证实有溃疡病变,那么就被定义为肠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IBD)。肠白塞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伴或不伴有血便)以及便秘。白塞病的胃肠道表现经常在口腔溃疡出现后的4.5~6年出现。病变见于食管乃至直肠任何部位,以回肠和结肠最常发生,特别是在回肠远端和回盲部。肠白塞病的典型结肠镜发现是在回盲部或吻合口部位(手术患者)发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深溃疡,其边界分散。白塞病患者中具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的占44%,但只有少数肠镜检查发现溃疡,可确诊为肠白塞病,其发生率为11%。
(七)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胃肠道表现类似于RA,其本身表现主要累及肺和肾。食管和胃排空、小肠通过时间可延长,可伴假性肠梗阻。
(八)强直性脊柱炎
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发生炎症性肠病,可有轻度腹泻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