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45页(2322字)

附睾肿瘤临床甚为少见。80%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约占20%。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性功能活跃期,多数为单侧性病变。肿瘤经淋巴、血行转移后可出现腰痛、腹痛、胃肠道梗阻、咳嗽、咯血、血尿等症状。

1.流行病学 附睾肿瘤极少见,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约占男性生殖系肿瘤的2.5%。附睾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常见。多数单发,无侧别差别。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罕见,约占全部附睾肿瘤的20%。

2.病因 较多见的附睾平滑肌瘤组织来源尚有争议,Rubaschow认为,该肿瘤由Wolg管的迷走错位而发生;Oberndorger则提出炎症假瘤学说,主要依据该类患者中常有附睾炎病史;组织学上平滑肌纤维排列方向不规则,平滑肌纤维束间可见明显玻璃样结蒂组织等,目前多数学者认可前一种说法。

3.病理生理

(1)附睾良性肿瘤:主要有间皮瘤(腺样肿瘤)、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浆液性囊腺瘤、皮样囊肿、血管瘤、畸胎瘤等,其中以前两种多见。

1)附睾间皮瘤:肿瘤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完整薄膜,切面呈灰白色,偶尔可见黄色区域;显微镜下可见腺样结构,瘤细胞为圆柱状或立方上皮,胞浆内有嗜酸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2)附睾平滑肌瘤:肿瘤外观呈圆形或卵圆形,不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多呈嫩肉色,显微镜下可见瘤组织由分化较好的平滑肌细胞构成。瘤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边界清楚。胞核呈柱状,两端钝圆,核分裂相少见。瘤细胞聚集成束,呈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状排列。

3)附睾浆液性囊腺瘤:囊肿一般呈单房或多房,囊壁厚约0.2cm,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可见乳头状结构突入囊腔。显微镜下可见囊肿为薄层纤维组织,内衬立方上皮;乳头上被覆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部分细胞有纤毛,核大且染色深。其间质为致密纤维组织玻璃样,有些部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肉芽肿性反应。

4)附睾畸胎瘤:肿瘤呈圆形,表面高低不平,切面呈灰白色,质如骨样坚硬,内含毛发、牙齿等组织,可有少量乳白色胶冻样物。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纤维组织构成,并有软骨、神经脂肪、肌肉及上皮等组织,内含有嗜伊红物质。

5)附睾血管瘤:肿物多位于附睾尾部,呈囊性,壁厚0.1~0.2cm,内含物为咖啡样或血样物质。

(2)附睾恶性肿瘤:迄今见到的附睾恶性肿瘤有附睾癌、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以癌和肉瘤多见。肿瘤一般生长较快,瘤体直径多大于3cm,表面有结节,质硬、触痛,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4.临床表现

(1)症状:肿瘤过大时可引起阴囊坠胀疼痛。

(2)检查:附睾肿块多发生于附睾尾部,良性肿瘤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呈球形或卵圆形,较小,有弹性感。恶性肿瘤表面不光滑,结节状,界限不清,质地硬韧。

(3)附睾肿块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见到肿瘤细胞。

5.检查

(1)超声检查:可显示睾丸上端或下端有与睾丸分界明显的回声区,有的边界整齐,中等回声,分布均匀。有的出现低回声区,有的界限不清,不均匀回声。

(2)淋巴造影:可见腹膜后淋巴结有充盈缺损征象。

6.诊断标准

(1)附睾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注意与附睾炎、附睾结核等鉴别。

(2)附睾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附睾癌:凡年龄较大,附睾肿块增大较快或原肿块在短期内增大较迅速,直径大于3cm以上,表面有结节,质硬、有压痛,与周围界限不清者应高度怀疑附睾癌的可能,术中做冷冻切片确诊后做根治性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7.鉴别诊断

(1)附睾结核:附睾肿胀结节,无疼痛。但结核结节局部不规则,质硬有触痛,输精管增厚变硬成串珠样,阴囊部亦可有窦道形成。

(2)慢性附睾炎:附睾增大,有硬结伴输精管增粗,常并发慢性前列腺炎。尿常规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发现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触诊附睾尾部轻度肿大呈正常形态。病理检查见小管上皮肿胀,管腔内有渗出物,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

(3)精液囊肿:附睾处无痛性结节,为位于附睾头部的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波动感明显。B型超声检查附睾头部有圆形透声区,其大小一般在1~2cm。诊断性穿刺可抽出乳白色的液体,镜检可见精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