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外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488页(1321字)
膀胱外翻畸形系生后即发现在下腹壁正中有程度不同的腹壁缺损,致使膀胱自内翻出。严重者膀胱全部外翻两侧输尿管口外露,耻骨联合缺损,并有严重的尿道上裂形成。
(一)流行病学
发病率为1万~5万新生儿中1例,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8∶1。
(二)病因
胚胎发生学说尚无定论,一种认为由于泄殖腔膜发育异常,阻碍间充质组织向中线生长,影响下腹壁发育;另一种认为脐以下区域由于中胚层的病变而致发育延迟,导致下腹壁关闭不全。泄殖膜破溃的位置和时间的差异决定外翻畸形的类型。
(三)临床表现
膀胱外翻主要有完全型、部分型和隐型膀胱外翻3种类型。
1.完全型膀胱外翻 膀胱黏膜全部暴露于下腹壁外,呈红色肿块,触之易出血并疼痛敏感。可见双侧输尿管开口,并有间断喷尿。膀胱黏膜周围和阴囊皮肤由于尿液刺激常伴有尿性皮炎。骨盆发育异常,明显耻骨分离,两髋外旋,呈摇摆步态。伴有完全性尿道上裂,完全性尿失禁。
2.部分型膀胱外翻 膀胱黏膜没有完全外翻,大小不定。主要为三角区黏膜未翻出,不能看见输尿管开口。有明显耻骨分离,伴完全性尿道上裂,完全性尿失禁。
3.隐型膀胱外翻 也称假性膀胱外翻,膀胱黏膜无外翻,下腹壁有较大腹壁缺损,呈腹壁疝样膨出。膀胱颈部裂开呈短而宽的洞口。有耻骨分离,伴完全性尿道上裂和完全性尿失禁。
(四)检查
1.平片 骨盆发育异常,耻骨联合完全分开,分开的宽度约和骶骨宽度相当,使骨盆张开呈马蹄形,两股骨外旋。
2.尿路造影 可发现膀胱位置下降。
(五)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下腹壁及膀胱前壁缺损,膀胱后壁外翻,耻骨联合分离造成耻骨上方有膀胱黏膜外露,呈紫红色,可见粉红色肿物,两侧输尿管口外露,并不断向外流尿。尿道背侧壁裂开很宽。周围皮肤由于尿液浸润感染,皮肤糜烂。外翻膀胱黏膜由于长期暴露,黏膜变厚,形成息肉及鳞状状上皮化生,尤以膀胱顶部为甚。典型膀胱外翻在男性有尿道上裂,阴茎上翘,短粗,海绵体发育差,阴茎头扁平,包皮堆于腹侧,伴有腹股沟斜疝,睾丸未降。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脱垂。女性阴蒂分离,小阴唇分离,阴道显露。
2.检查 排泄性尿路造影,由于外翻膀胱黏膜长期暴露,膀胱纤维化造成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而发生肾及输尿管积水,可合并有肾发育不全,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