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坏疽性皮炎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21页(1896字)

坏疽性皮炎又名坏死性皮炎、蜂窝织炎、坏疽性皮肌炎、禽恶性水肿、气肿病、烂翅病,是由败血梭菌、A型产气荚膜梭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致病或混合感染引起、火鸡的肌肉和皮下组织严重坏死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性为皮内、皮下以及肌肉出血水肿,皮下气肿和腥红色渗出物,法氏囊萎缩。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病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共济失调,食欲下降,腿无力,步态不稳。由于该病病程较短,一般不到24小时,通常呈急性死亡。死亡率为1%~60%。

(二)病理剖检

剖检变化为皮肤变黑,潮湿,羽毛脱落。这些病变常见于双翅、胸、腹部和双腿。受害皮下可见大量腥红色水肿液,有或无气肿。受害皮肤处肌肉色淡或呈黑褐色,肌肉之间有水肿液或气体。有的皮下气肿和猩红色浆性渗出物,而皮肤却完好无损。大多数病例脏器无病变,仅偶尔可见肝脏散在白色坏死灶,法氏囊萎缩、松软,后者可能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所致。

组织学变化为皮下组织水肿和气肿,水肿液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嗜碱性大杆菌和小球菌。骨骼肌严重充血、出血和坏死。如肝受损,可见散在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有细菌。并发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法氏囊的特征性病变为淋巴滤泡严重坏死和萎缩。

(三)流行特点

鸡群自然暴发坏疽性皮炎为17~20周龄,肉鸡一般为4~8周龄。该病也见于6~20周龄的商品蛋鸡、20周龄的肉种鸡及去势后的鸡。种火鸡的死亡是由梭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合并感染造成的。散养火鸡的种公鸡采精后发生的皮炎曾怀疑与梭菌有关,但其病原仍未确定。

土壤、粪、尘埃、污染的饲料、饲料及肠内容物中均有梭菌。葡萄球菌无处不在,且常定植于鸡的皮肤及黏膜上,以及孵化室、圈舍和屠宰加工厂。

有人认为本病是其他病原感染造成的后遗症,如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等,也有人认为坏疽性皮炎和包涵体肝炎是法氏囊病的后遗症,本病与种群有关系。

(四)实验室检查

据典型的剖检病变和组织学病变及病原分离可确诊该病。

从送检病例的皮肤渗出物、皮下组织和肌肉中常可分离到葡萄球菌和梭菌。败血梭菌需用血琼脂平板厌氧培养,其中琼脂为2.5%,这样可以减少平板表面菌落的密度。在37℃培养1~2天后,取可疑菌落接种鉴别培养基。败血梭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水杨苷,不发酵蔗糖和甘露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有乙酸和丁酸,液化明胶,石蕊乳阴性,吲哚阴性。在蛋黄琼脂上生长,但不产生卵磷脂酶和酯酶,芽孢成卵圆形,位于菌体的一端。

(五)类症鉴别要点

·许多皮肤霉菌病须与坏疽性皮炎鉴别诊断,如白色念珠菌病、烟曲霉菌感染等,经组织压片或发现真菌后,结合真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即可诊断。

·肉鸡胸部接触性或溃疡性皮炎及火鸡脚垫炎症的特征变化为糜烂和溃疡,同时见胸部、跗关节和脚部皮肤的急性炎症反应,这两种病与圈舍潮湿和垫料质量差成正相关。

二、防治

(一)治疗

在饮水中加入下列药物治疗有效:金霉素、红霉素、青霉素或硫酸铜。在饲料中拌入金霉素治疗有效。但是,有许多报道说用抗生素控制该病无效。治疗无效的常见原因是潜在的病毒感染未得到控制。

(二)预防

7~10日龄鸡注射梭菌多价灭活苗,可以降低因坏疽性皮炎造成的损失。但是,目前该方法还未广泛使用。辅助治疗措施包括提高垫料质量,降低环境湿度和环境中细菌的数量,以及减少皮肤治疗创伤等。

上一篇:鸡链球菌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