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鲜食葡萄未来的市场前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第9页(963字)

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优势,此类农产品出口国外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大农业内部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有计划地减少附加值低的农产品的生产,适当地转变到附加值较高的园艺产品生产。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优良品种,加速淘汰不良品种,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品质、多样化葡萄果品的需求。

我国的葡萄不乏优良品种,但由于品种区划不到位、采后技术的落后、包装不良、缺乏现代化的冷链系统、贮运条件差,当产品运至销售地区(特别是海外)时,已有许多损伤、腐烂、变质,致使产品外观、内在品质下降,价格低廉,较国外同类产品的售价低许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提高产品质量、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同时,还必须达到国际市场规定的产品性和安全标准。2000年5月农业部曾组织有关部门对50多个蔬菜品种的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不合格率达22%。葡萄生产中也有类似现象,在2002年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组织的优质果评比中,有部分参评样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这是值得警惕的。不但农药、除草剂等残留不仅不能超标,而且还要禁止使用果实着色剂、膨大剂等影响果实品质和有害人体的激素制剂。同时,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坚决禁止用毒性强、残毒期长的农药,控制土壤水和空气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农业和推广使用“沼肥”,扩大无公害的绿色果品生产,使消费者能买到放心葡萄。

随着葡萄品种的更新,供应量的加大,葡萄果实必有跌价的可能,在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时,又能维持较高的价格,就要设法使需要量超过增加量,解决该问题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提高果品质量。我们过去过分重视外观,所谓优质葡萄的第一个条件是果粒的外观诱人,风味品质居次要地位,为此,生产者按外观比风味更重要的标准进行生产,这必然防碍需要量的提高。所以,葡萄栽培面积扩大以后,必须由现在的“外观标准”逐步转移到“真正的风味标准”上来。这就需要对葡萄的整形方式进行改变,对葡萄的架势进行改良,施肥量更加合理化(特别是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并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积极推广果实套袋栽培技术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