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261页(1194字)

苹果,或作苹果,成书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的《滇南草本》、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群芳谱》都已有记载,但直到清代,这名称尚不普及。文献中,柰(naì)、林檎、频婆、苹婆、平波等名称都有记述。日文称苹果的汉字亦为林檎。但林檎在元人《饮膳正要》中与柰子、平波均分列;《滇南本草》、《群芳谱》中,林檎独立于蓣果,另列。清人《花镜》也与柰分列。伊钦恒校注《花镜》意见:林檎现名沙果,又名花红,可作参考。

早年,在我国北方市场出售的槟子、香果、大海棠(花红)也与苹果相类,但果肉、口感都不如苹果。我国原栽培的称为“中国苹果”或“伏地苹果”的,口感、色泽也不似现时市场常见的苹果,已少见。

园艺栽培苹果有多种,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期各有不同,而冠以不同名称,或一种而有不同:称为烟台苹果的“黄香蕉”,曾命名为“黄地来香”(golden delicious译音)、黄苹果等名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北戴河曾有专为熟食的苹果出售,是一种早熟品种。现在苹果少有熟食者。

苹果主要鲜用,皮、叶也有药用记载。因贮藏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几乎全年均可见到苹果。

苹果以其香气、色泽、口感,向来是饭后进食助消化的主要水果。

多数品种可以将果肉用汤匙刮成苹果泥。苹果泥可以作为婴幼儿营养食品,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所含少量纤维质细碎、容易进食,是通便的佳品。人工喂养的婴儿喂食苹果泥,有助于消化、通便,可以经常在哺乳间期喂食。又因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酸、多糖类成分,对于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可有治疗作用,拒服药物的轻症腹泻小儿,可以应用。但应注意:一般苹果只在鲜用时香甜可口,加热熟食时香气多消散,色泽亦转暗而失去红润、黄亮或嫩绿,口味也以酸为主,熟食如不加糖、蜜,多不为小儿喜爱。其实,也没有必要。只要事先洗涤清洁,匙具没有污染,鲜用最佳。

宋人《太平圣惠方》卷96有治水痢病不差方,用林檎十颗,以水一大盏,煮取六分,去滓。每服一、二合,搅粥食之良。可知千年前以有用苹果一类水果治水泻的方法。

《滇南本草》谓:苹果“同酒食治筋骨疼痛。用蜜酿,久服延年。”《卫生易简方》卷12治小儿闪癖、瘰疬、羸瘦,杵林檎和醋敷上。可作参考。

又《滇南本草》:“采叶敷脐上,治阴症;又治产后血迷、经水不调、蒸热发烧。服之神效。又,采叶贴火毒或汤火,烧灰调油搽之最良。皮,能治反胃吐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