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时期的福建历史:进入新阶段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8-14 23:27:11 分类: 福建历史 短篇章节

唐代是福建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发达的开端。唐代福建的开 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漳州“蛮獠”的征服与招抚。隋代,“蛮獠”占有大半个漳州地区,隋文帝于开皇十二年(592年)把绥安、兰水两县并入 溪县。其后,汉人政权的武装队伍,只驻扎在九龙江以东,“阻江为界,插柳为营”。唐初,“蛮獠”与汉人的矛盾不断激化。唐总章二年(669年),终于爆发 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闽、粤交界地区无法安宁。唐高宗派陈政领兵入闽驻镇,以李伯瑶为前锋将,进攻梁山南部诸山寨。伯瑶引诱“蛮獠”来攻,擒杀其蓝、雷二 首领,继而发兵进击,遂“平三十六寨”。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其子陈元光深得所部拥戴,遂代领其众。是年,粤人陈谦连结“诸蛮”首领苗自成、 雷万兴等“陷潮阳”,闽、粤震动。陈元光率骑前往讨伐获胜。其时,龙溪东部沿九龙江地区还在“蛮獠”势力控制之下。陈元光派人在上游结筏,顺流而下,对其 突然袭击,“蛮獠”大败,唐军追至梁山西麓盘陀岭下,“尽歼之”。事后,陈元光在九龙江西岸屯兵,置“唐化里”,接收前来归顺的“蛮獠”。永隆二年 (681年),南海战事又起,循州司高瞭受命“征剿”。高瞭命陈元光率兵入潮州增援。陈元光“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首或万计,岭表悉平”(乾隆《潮州 府志·征抚》)。唐廷晋升陈元光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还师移镇梁山一带,“阻盘陀诸山为寨,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重纂福建通志·山 川·漳浦梁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朝廷,建议于此增设州县,得到武后允许,遂于泉、潮间的绥安故址置漳州,以元光为刺史,同时置漳 浦、怀恩二县为其属县。随后,漳州司马李伯瑶领兵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陈元光在征服“蛮獠”的同时,积极招抚“蛮獠”开发漳州。一是寓兵于农, 积极屯田;二是广收散亡,安定社会;三是轻徭薄赋,减轻负担。由于陈元光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经济,几十年间,漳州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从前那种“无 烟火路断人行”的现象,村落之间往来频繁,重要路段已是“车马流水,游龙如绣”了。农业生产发展,山间峡谷种植低产耐旱的黍稷之类作物,平原地带普遍种上 双季水稻,广种荔枝、龙眼、柑橘、香蕉、甘蔗以及花卉等经济作物。手工业也初具规模,近海多从事制盐、造船;内地则多从事制茶、烧瓷、制陶和织染。西林城 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重镇,坐商、行旅、摊贩聚集,每日正午击鼓开市,日落鸣钲收市,经营的货物有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等,品种繁多。漳州由此发展起 来。

其二,安置流亡与增设州县。随着北方人民继续南移,福建人口大增。据载,隋代福建仅有12420户,到唐开元、天宝前后,福建人口已跃升为93535 户,为隋代的7倍多。唐代新设许多州、县,为的是便于处理流亡、逃户问题。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福建的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2~3倍。武德之 后,福建发展成为5州24县。景云二年(711年),设立闽州都督府,其领属范围超出福建,还包括广东的潮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 力量,唐廷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称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始而专管军事,后来发展成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管全省军事、民政、财政,取代 道一级机构,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经过唐代的开发,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更具特色。

其一,是经济重心南移。唐以前福建经济重心在闽北,那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进入唐代,福建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沿海和闽南地区。从州、县设置看,唐以 前,福建州县的设置比较集中在闽北,唐代福建所设五州,有福、漳、泉三州在沿海;所设24县,有16县在沿海,从人口总数和分布来看,东南都大大超过西北 部,沿海三州人口共66746户,山区二州为26789户,同样超过三分之二。一些地区前后变化也很明显。唐初,福州四郊还比较荒凉。《三山志》载:“始 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豹猿猱之墟”。到了晚唐,福州城内已是“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 柳荫榕叶中出”的繁华都市了。

其二,山海经济同时并进发展。福建沿海多是丘陵地带,随着人口的增加,进入唐代以后,耕地已显不足,故需向海争田。沿海福、兴、泉、漳四大平原 (1865平方公里)的面积,许多是通过围海造田而成的。据专家统计,唐代福建造田面积,福安有19圩,惠安30埭,晋江121埭,龙溪17埭,海澄73 埭,漳浦40埭,莆田则围出莆南和附郭两个大平原。为了使新围垦的卤地变成良田,沿海州县普遍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有塘、陂、堤、堰等。唐贞观元年 至五年(627~631年),莆田相继建造了国清、永丰、诸泉、历浔、横塘、洋 等六塘。到中唐,“长官吴兴始堤延寿(陂)、杜塘而开北洋,观察使裴次元复堤东角遮浪而开南洋”。这些工程相继建成,大约2000顷的土地变成良田。晋江 在唐贞元至大和年间(785~835年),先后筑成尚书塘、仆射塘、天水淮、东湖、六里陂等水利工程,使大片斥卤之地变成良田,形成泉州平原。其他沿海地 区大都如此。与此同时,闽北山区也加快了开发步伐。沿着建溪、富屯溪及其支流已开垦的河谷盆地向四周丘陵山地扩展。尽管在梯田上耕作困难很大,“山势峻 极,不可展足,插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耕,蹑坎而耘”,农民还是拼命地耕垦。

其三,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沿海人民为解决生活出路,一方面靠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双季稻及稻麦复种技术在沿海地区普遍推广;另一方 面是农、蔬、果、副、渔、盐相结合,进行多种经营。唐代,福建沿海农民,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重要的有荔枝、龙眼、芭蕉、柑、橘、橄榄、木棉、苎麻、 白蕉、蔬菜、姜、花卉等。最大的还是渔盐之利。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福建产盐的有闽侯、长乐、连江、长溪、晋江、南安等6县,实际当不止此。大 历间(766~779年),刘晏主持全国盐政,于江淮设十监,福建候官就是其中之一。元和(806~820年)时,又将该监升为院,表明闽盐地位的提高。 宝历(825~827年)时,卢昂任盐院长官,竟贪污达30万缗,闽盐收入之巨可见一斑。造船是沿海重要的行业。中唐之后,随着航海与外贸的发展,福、泉 二州已成为造船业的重要基地。咸通时,唐军与安南交战,政府造千斛大舟,自福建泛海运米,不一月至广州。这种载重量大、航速快的大船大多是福建所造。此时 福建沿海已有很多瓷器生产基地,瓷器成为外销产品之一。瓷器形制较前代有很大进步,工艺更加复杂精致。山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给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唐 初,宁化有人“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居奇获赢”。建茶和武夷茶开始种植。建中年间(780~783年),福建观察使常衮改革制茶工艺,将茶叶先蒸,再研末 制饼,最后焙烘。所制“片茶”,比原来“散茶”的质量提高很多。人徐寅赞誉武夷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闽北造纸业开始兴盛,据 记载,“建安自唐为书肆所萃”。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福建山区的将乐、建安、邵武、宁化、长汀、沙县、尤溪产有金、银、铜、铁之属;在唐会昌年间 (841~846年),开始出现铸钱业。这些说明,唐代福建商品经济已开始发达。

其四,扩大商品生产,创造流通环境。唐代福建出现许多商品市场,以墟、场、镇、城组成贸易网络。“墟”是农村市场贸易集散点,为解决住居分散的农民交 换物资而设的。墟市以定期为特征,一个月数次。商贩可以利用墟期进行东买西卖,获得利润。“场”或“镇”比墟高一层次,交易天天进行。唐代,福建共设十几 个场和镇。“城”即县城,是更大的市场。山区销往沿海的木材等山货,沿海销往山区的盐等海货,都以县城为集散地。地处闽浙、闽赣、闽粤边区的县城,成为 福建与毗邻地区货物运转的中心;沿海的县城,成为海陆货运的枢纽。福建多山,交通闭塞,交通历来靠水路。中唐以后,各级地方官吏重视交通建设,除了疏浚河 流之外,还重视开拓陆路。元和间(806~820年),福建观察使陆庶,鉴于闽江水急滩多容易覆舟,“乃铲峰湮谷”,“跨木引绝”,开陆路400余里,沟 通了闽北和闽东的联系,提高运输效率。《元和郡县志》(卷29“江南道五”)载,福建各州、县间水陆交通已形成网络。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州和泉州对外 贸易港口也应运崛起,与阿拉伯、波斯等国家贸易频繁往来,福建的许多土特产品如瓷器、铁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大和(827~835年)以后,泉州成为联 系内地与海外的枢纽。

黄巢农民起义军入闽,打击了福建封建势力,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一是黄巢修拓仙霞岭的山道500里,使其与元和(806~820年)中福建观察使陆 庶主持开辟的400余里陆路在建州相连接,促进闽、浙间的往来。二是黄巢军队沉重打击封建势力。门阀士族及其所建立的地主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黄巢农民 军对士族豪强统治的打击,是福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封建文人指责黄巢“焚室庐,杀如”,官府设施及浮屠寺院皆“焮荡几尽”。但起义军的矛头是对准封建反动势力的,对“儒者,皆释”(《新唐书·黄巢传》)。黄巢在福州还特别下令:“儒者宅,灭炬弗焚”(《三山志》卷1)。

对福建社会影响最深刻的,要数王绪率领入闽的农民起义军。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带领5000人马和一部分光州吏民,渡江南下,经过江西南昌、赣 州,进入福建,连克长汀、漳州等地,部众至数万人。在起义军中当“军正使”的王潮和审邿、审知三兄弟,深得将士的拥护,后被推为统帅。光启二年(886 年)八月,王氏攻下泉州,杀死贪暴害民的泉州刺史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承认既成事实,疏请唐朝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泉州在王氏兄弟的统治下,面貌很快 改观,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卒,其内弟范晖自称留后,成了福建的土皇帝。陈岩旧部纷纷投靠王氏兄弟,向王潮建议 进取福州。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潮发兵攻打福州,在王审知的督促下,经过15个月苦战,终于在次年五月攻克福州城。王氏军声大震,传檄四方,远近 州县纷纷策应,相继归顺,全闽统一。乾宁四年(897年)冬王潮病卒,王审知继任。唐朝廷仍以王审知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 王。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907年),加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王审知的治闽措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创造安定的政治局面。福建社会经济本来比中原落后,唐末以来,又经过兵燹和军阀割据,造成“农夫释耒,工女下机”,民不聊生,生产受到严重破 坏。王审知适应时势要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采取积极的措施,“安民济物”稳定局势。王审知抚恤动乱的饥民,“感之以恩,绥之以德”,收到 “干戈息而民心定”的效果。他还“招怀离散”,“励精为理”,所以“吏民悦服”,人心归向,“遂使数十年之氛祲,遽致廓清”。为进一步发展福建社会经济创 造了有利的前提。他“每以节俭自处”,“府舍卑陋,未尝葺居,恒常蹑麻履;衣袖袴败,乃取酒酢之袋补之”。他不但以身作则,也常借以教育后代。他鼓励农 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敛不加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出现“汙莱尽辟,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三十年间,一境晏然”的太平景象。

其二,发挥优势,实行富民政策。王审知积极“招徕蛮夷商贾”,“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所以“利涉益广”,北至新罗、南达南洋诸岛以及印度、三佛齐和 阿拉伯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其间。舶来品种类繁多,行销京都各地。此外,王审知重视海港建设,为使福州“水陆无滞”,海舶畅通无阻,下令对福州 的江河和沟洫,进行整理改造。经过疏浚之后,福州的水上交通日渐便利,巨舶可乘着潮水到达城下。由于福州市场繁荣,人烟稠密,王审知曾两度扩大城垣。他还 主持修建甘棠港,改善福建对外贸易条件,使福州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其三,整顿吏治,发展文化,大力培养人才。王审知重视整顿吏治。据载,他“酷好礼下士”,“招贤下士有吐哺之风”,作风上,“孜孜惕惕,夙夜罔怠,戒 以视听,杜诸谄谀,坚执纪纲,动无凝滞”。王审知设立招贤院,以吸收“贤能之士”,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设法网罗,加以重用。他对来投的文人学士关怀备 至,所以来投者众,“固不可胜纪”。当时福建政治比较清明,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王审知为了改变福建文化落后面貌,号召各地“广设庠序”,使府有府学,县 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继而采纳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此外,王审知还重视抢救文物典籍,组织大批文人学士,“搜集古 籍”,“亟命访寻,精于缮写”。他亲自参加这项工作,对搜集到的书简“次第签题”。因此,福建能从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动乱中,出 现历史上少见的繁荣时期。王审知对福建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自王审知于同光三年(925年)去世后,其继承者一个比一个昏暴,争权夺利,残害人民,最终加速了闽国的灭亡。

南唐(937~975年)在十国中最为强盛。保大二年(944年)十二月,李昺委任查文徽为江西安抚使、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由崇安入闽。保大 三年(945年)八月,南唐取建州,王延政投降。唐诸将纵兵大掠,宫室庐舍,焚烧俱尽。南唐取得建州之后,泉、漳、汀三州刺史,都向南唐投降。南唐于建州 置永安军。一年后,南唐出兵攻福州,夺取外城。李仁达不甘灭亡,遣使奉表乞师于吴越。吴越王钱弘佐出兵3万,水陆并进,于保大四年(946年)十一月到达 福州。保大五年(947年)三月,吴越续发水军,从海道到福州,背水而阵。李仁达的军队,亦从城里冲出,两面夹攻,南唐军死2万余人,委弃军资器械数十 万。于是,吴越占有福州。保大八年(950年)二月,福州遣谍者到建州报告,吴越戍兵杀李仁达,弃城去。南唐陈诲以战棹指挥使升剑州刺史。查文徽遣陈诲率 战舰下闽江,乘雨后水涨,一夕行700里。陈诲兵临福州城下,俘吴越将马先进等,才得知中计。查文徽率步骑继续而来。吴越威武军节度使吴程,假装投降,派 几百名士卒迎接。文徽深信无疑,昂然引兵前进。此时,吴程乘其无备,勒兵突出,南唐兵死万人;查文徽坠马,被执送钱塘,只有陈诲率全军归剑州。双方最后以 交换战俘了事。这时,福建三股势力并存:建、汀属南唐,福州属吴越,泉、漳属留从效。留从效病死后,统军使陈洪进(仙游人)自称留后,始则纳款于南唐,继 则纳款于宋。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福建的鼎峙局面维持26年,宋于开宝八年(975年)灭南唐。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遂献 泉、漳于宋;同年,吴越亦向宋纳土。于是,福建终于成为宋初十五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