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和親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10-11 11:39:40 分类: 中國歷史里程碑 短篇章节

苟安與羈縻政策的產物

「漢匈和親」,是西漢政府對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最早始於西漢王朝。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劉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發兵南下漢境搶掠騷擾。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達7天7夜。劉邦和將士們無計可施,最後陳平施美人計,欲獻美人給匈奴單于,匈奴閼氏怕漢美女與之爭寵,遂勸冒頓單于撤兵,「白登之圍」由是得以解脫。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鑒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還沒聽說過外孫敢於外公分庭抗禮者。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絮、繒、酒、米和食物等等。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賜姓劉氏。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老上、軍臣遣送公主,並奉送大批財物。從漢高帝九年至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是屬於西漢和親政策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和親,意在以漢匈姻親關係和相當數目的財物來換取匈奴停止對漢邊境的掠奪,以便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增強國力。

然而,漢初的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入侵並沒有停止。文帝三年(前177年)夏,匈奴入居河南地,侵上郡,殺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萬人入朝那肖關,殺北地都尉,擄掠人民畜產甚多,其前鋒部隊甚至進至雍、甘泉附近,並燒燬回中宮。從公元前166—前162年間,匈奴日驕,每年入侵漢邊境,殺戮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景帝時期,隨著西漢國力的逐步強盛,匈奴經常小規模入侵,但無大規模的南下行動。

漢武帝時期,經過漢初70餘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發展,史稱當時人民富足,國庫充盈,社會安定。漢武帝加強了中央專制權力,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已有足夠的力量與匈奴抗衡,於是,漢武帝廢和親政策,而集中力量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它意味著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新的轉變。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議以詐獻馬邑的辦法,將匈奴主力誘至馬邑包圍殲滅,武帝准許,遂派30萬大軍在馬邑周圍設伏。然而被匈奴識破計謀,圍殲計劃破產。由此,漢匈關係惡化,雙方激戰開始。從元狩四年(前119年)開始,漢軍與匈奴多次交戰,而最關鍵的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雲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樓煩王,佔領河套南部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餘人,士兵4萬多,大勝。

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

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尤其是第三次打擊,更加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除了。

漢匈力量對比的這種劇烈變化以至遞轉,使漢匈和親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即漢仍像以前那樣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兵不南犯。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希望的和親則是要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漢宣帝時期,匈奴遭鄰國多次攻擊,「人民死者十三,畜產十五」,屬國解體。又因內部五單于爭立,戰亂不已。呼韓邪單于戰敗窮困,為郅支單于所逼,乃決計歸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漢作「質子」。甘露三年,呼韓邪親自到長安入朝宣帝。宣帝對他優禮相加,儀節高於其他藩國和諸侯王。又從經濟上和軍事上給他以幫助,使呼韓邪部漸漸恢復發展,至元帝初年重返北庭,恢復故土,收集余民,政權開始安定下來。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陳湯等率屯田士兵與西域諸國聯軍攻殺遠逃別康居的郅支單于。呼韓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對頭已滅,怕的是漢王朝下一個消滅目標指向自己。思來想去,終於於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入朝長安,提出願與漢室通婚結為親戚。元帝應允,即以宮女、待詔掖庭的王嬙(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即以其為「寧胡閼氏」。又上書元帝,願意承擔為漢王朝守邊的任務,建議撤除漢王朝邊塞吏卒,以省減漢民徭役負擔。雖然漢元帝沒有答應呼韓邪的建議,但雙方和平相處,史稱漢朝「邊域晏閉,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昭君和番,給漢匈雙方都帶來了邊陲和平,生產發展、生活安定,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的良好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時的和親已與漢初的和親根本不同了。漢初是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和大量財物奉獻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即使如此,其後果仍然是阻不住匈奴歷年的南下殺戮搶掠。而此時的和親則是匈奴在自身虛弱,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漢王朝已不是以莊重的對等婚姻形式嫁公主於匈奴單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漢室宮女於匈奴單于。其目的則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所以說,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間的一種政策。

西漢的和親關係除了匈奴以外,還有烏孫。而與烏孫的和親可以說是漢王朝處理友好國家間關係的一種政策。烏孫地處西域,距漢地遙遠,在今甘肅河西走廊的祁連山、敦煌一帶,漢文帝時,才來到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一帶從事遊牧。起初烏孫曾依附於匈奴,後來逐漸強盛,乃遠離匈奴,保持中立。匈奴擊之,不勝。而烏孫與匈奴的矛盾,便成為西漢與烏孫和好的基礎。在西域諸國中,有的充當匈奴耳目,攻擊或刁難漢使,終於導致兵戎相見。而唯獨烏孫沒有與漢政權發生類似衝突。況且,烏孫乃西域大國,地廣人眾,兵力強大,國內物產豐富。西漢若與烏孫締結友好,一則可以徹底制服匈奴,二則有利於西漢勢力的向西發展。因此,漢武帝採納張騫「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的建議,聯絡烏孫以斷匈奴右臂。後來烏孫主動提出與漢王朝結親,又以千匹馬作聘禮以迎漢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遣宗室女細君妻於烏孫昆莫獵驕靡。她入烏孫時,漢王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待御數百人,贈送甚盛。」後來獵驕靡年老,細君從烏孫俗,改嫁其孫軍順靡。不久細君死,漢武帝又遣公主解憂續配軍須靡。軍須靡死後,解憂又作其堂兄弟翁歸靡之妻。翁歸靡死後,她又作前夫軍須靡與匈奴妻所生的兒子泥靡之妻。

西漢與烏孫的和親,使烏孫由懼匈奴而疏漢逐漸變成叛匈奴而親漢。當匈奴進攻烏孫時,西漢則對匈奴用兵,這就使西漢與烏孫由親戚關係發展成為事實上的軍事聯盟。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西漢與烏孫聯合對匈奴作戰,漢發15萬騎,五將軍分道並出,由東而擊匈奴。烏孫王翁歸靡親率□侯下5萬騎由西方直搗匈奴右谷蠡王庭,俘獲匈奴單于叔父、嫂、公主以及各王、千長、騎將以下4萬人,各種牲畜70余萬頭。匈奴在兩面夾擊下死傷甚重,從此走上衰亡的道路。

和親政策對西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它既相當成功地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時,嫁於烏孫的漢公主所生子女後來多成為烏孫國家的重要軍政人物,在維護和促進與漢朝友好的事業中起著推動作用。而且還把友好的種子撒向西域其他地區。漢王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在促進烏孫與西域一帶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