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13页(1237字)

本病是由多种真菌、放线菌、诺卡氏菌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筋膜及骨组织病变。其临床特征是局部肿胀、硬化、畸形、脓肿及窦道形成。脓液中可见多种不同颜色的颗粒。

〔诊断要点〕

一、外伤史 常有外伤史,潜伏期较长,好发于四肢特别是足。

二、皮肤损害 初起为丘疹、结节、渐扩大融合成浸润性肿块,其内有脓肿及破溃形成的瘘管、窦道。排出的脓液中可见有某种颜色的颗粒,如黑色、黄白色、红色等。由于病情进展可向深部发展,侵及筋膜、肌肉及骨骼,造成骨、关节炎症性破坏,局部肿胀,纤维化及畸形。

三、病程慢性,可迁延多年,但自觉症状轻微。

四、病原学检查 脓液中的颗粒是菌团。直接镜检:菌丝直径小于1微米,一般为放线菌种;直径大于3微米~4微米,则为真菌。培养可以确定菌种。

五、病理变化 呈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变化,在脓肿中可见有颗粒,内含真菌或放线菌菌丝。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皮肤结核、皮肤阿米巴病、着色芽生菌病、慢性骨髓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橡皮肿等相鉴别。最关键之点是这些疾病脓液中无颗粒,真菌检查阴性或者菌种不同。

〔治疗〕

一、手术疗法 较小的病灶,尤其是早期应彻底手术切除,尤其是真菌性足菌肿,根治手术应作为首选疗法;对于破坏很严重的晚期损害,可考虑截肢。

二、药物疗法

(一)抗真菌药物 用于真菌性足菌肿。但由于致病菌种较多,并且常为条件致病菌,同时由于局部疤痕比较重,故一般抗真菌药物,疗效尚难肯定。可试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及5-氟脲嘧啶等,具体用法和用量参照概论中抗菌药物,疗程宜长。两性霉素B可病灶局部注射,浓度为1毫克/毫升~2毫克/毫升,每周2次~3次。

(二)抗细菌药物 适用于放线菌、诺卡氏菌和细菌性足菌肿,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氨苯砜及复方新诺明等。青霉素每日800万单位~1200万单位静脉滴注;链霉素每日1克,肌注;四环素每日1克~2克,分4次服用;利福平,每日1次服450毫克;氨苯砜每日50毫克~100毫克,分2次服;复方新诺明每次0.5克~1.0克,每日服2次口服。疗程应较长,一般半年至2年,因此,应注意防止药物毒副作用。上述药物并可合理搭配联合用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