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11页(1708字)

本病是由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肺、皮肤或全身播散性感染。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鸽子的粪便中常可发现本菌。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最常见的最严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可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一)肺隐球菌病 病原菌大部分是经呼吸系统而侵入机体,故肺部的症状常常是本病的早期表现,但一般症状轻微。可有咳嗽、胸痛、乏力、低热等症状。X线检查可见肺中下野为主的浸润性病变。

(二)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此型最常见,呈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瘤或脑脓肿样症状,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表现。

(三)皮肤粘膜隐球菌病 损害单发或多发,可呈多种形态,如痤疮样、软疣样、丘疹、结节、脓肿或肉芽肿性损害,破溃后形成溃疡。

(四)其他组织器官隐球菌病 骨骼、关节、肌肉、眼睛、心、肝、睾丸、前列腺及胃肠道等处都可被累及,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发生播散性隐球菌病,可侵犯多种组织和器官,往往致死。

二、真菌检查 应同时镜检和培养。脑脊液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墨汁法直接镜检,较易查见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带有厚荚膜的菌细胞,有时可见出芽表现。培养较易出现阳性。

〔鉴别诊断〕

本病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呈慢性经过,故凡未确诊的慢性脑部病变,都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最关键的也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为脑脊液的真菌检查。其他部位的隐球菌病,应与相似的有关疾病鉴别,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真菌检查,真菌检查阳性是确诊的基本依据。

〔治疗〕

一、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一)氟康唑 因本品能穿透血脑屏障,抗菌力强,毒副作用较少。故目前已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首次剂量400毫克,以后视病情每日200毫克~400毫克静脉滴注,直至脑脊液培养阴性后,再继续用药10周~12周。

(二)二性霉素B 对新生隐球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但本品毒副作用也较大,应从小剂量开始,如第1日1毫克,次日3毫克,第3日5毫克,以后每日增加5毫克,直至每日每公斤体重0.6毫克~1毫克,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缓慢静脉滴注。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约需2个~4个月或更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同时椎管内注射,开始每次0.1毫克,渐增至0.5毫克~1毫克,用5毫升~10毫升脑脊液混合,并加入地塞米松1毫克~2毫克缓慢推入,每周2次~3次。

(三)5-氟脲嘧啶,每日每公斤体重150毫克,分4次口服。常与二性霉素B或咪唑类药物,联合用药。

二、局部治疗

本病属于系统性真菌感染,即使仅有皮肤损害,也应进行全身治疗。但如原发性皮肤感染尚未扩展到其他部位,在系统治疗的同时,局部可手术切除或试用冷冻疗法。

三、对症及支持治疗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纠正全身抵抗力低下状况,加强支持疗法。

(二)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颅内压增高,应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三)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