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369页(2090字)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复发性皮肤破坏性溃疡,可伴有多种系统性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肠病。常有多种免疫异常,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要点〕

一、多见于成年女性。

二、好发于小腿、股部、臀部或躯干。

三、皮损初起为炎症性丘疹、水疱、脓疱或结节,很快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溃疡基底为红色颗粒状肉芽面,表面附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液,常结浅黄绿色蛎壳样痂。具有隆起、暗紫色潜行性边缘,周围绕以红晕,溃疡中心可不断愈合形成瘢痕,同时又不断向周围扩展。典型的瘢痕为萎缩性并呈筛状。溃疡周围可出现卫星状紫色丘疹,破溃后与中心部溃疡融合。

四、自觉疼痛,边缘部具有触痛。

五、常并发的全身疾病 有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及其他关节炎、大动脉炎、疱疹样皮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类癌等。

六、发病前可有皮肤外伤、针刺、预防接种等诱因。部分病例可出现同形反应。

七、实验室检查 不具诊断性,但可见各种血清蛋白异常及细胞免疫异常。

八、病理变化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坏死、水肿、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坏死性血管炎。

〔鉴别诊断〕

一、皮肤结核 溃破脓汁局部可查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常呈强阳性反应,病理变化呈结核性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可伴有内脏结核。

二、梅毒性树胶肿 溃疡境界清楚,边缘锐利,基底凹凸不平,肉芽呈紫红色,分泌粘稠树胶状脓汁。以头、下腿、臀部为多见。愈后遗留萎缩性疤。有早期梅毒表现史。有不洁性交或胎传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有时可见伴有内脏梅毒的表现。

三、着色芽生菌病 多发生于下腿,为疣状或乳头瘤样增殖,损害处取材作真菌检查,可见棕褐色厚壁孢子。

〔治疗〕

一、认真仔细的全面检查可能存在的全身性疾病,并给以积极治疗。

二、全身治疗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 考虑到本病的复发性,长期应用会出现副作用,因此,一般用于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或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例。剂量根据病情而定,强的松初量每日40毫克~100毫克,病情明显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量。对一般剂量疗法无法控制者,可试用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

(二)氨苯砜 适用于慢性病例。可单用或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并用,每日100毫克~150毫克,分2次~3次口服。

(三)磺胺吡啶 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药物,每日4克,分2次~3次口服。

(四)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每日1克~4克,分次口服。对合并或不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者均可能有效。注意副作用。

(五)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等可以选用。

(六)氯苯吩嗪 100毫克,每日3次~4次口服,用于顽固性病例,注意副作用。

(七)二甲胺四环素 每日100毫克,分2次口服。

(八)利福平 每日600毫克口服。

(九)高压氧治疗。

三、局部治疗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损害内注射 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确炎舒松A注射液,每次不超过1毫升(10毫克),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1倍~5倍稀释,病灶基底注射,每周1次。

(二)可用2%色甘酸钠溶液、3%硼酸溶液、0.5%醋酸铅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而后涂抗生素软膏。坏死组织及时清除。

四、物理治疗

(一)氦氖激光照射 促进溃疡愈合。

(二)肥厚性疤痕可做音频电疗。

上一篇:白塞氏病 下一篇:天疱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