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肱骨髁间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73页(1814字)

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关节内骨折,是肘部严重损伤性疾患,约占全身骨折0.5%左右。由于关节面破坏,整复困难,固定不稳以及肘部损伤的特殊性,易遗留关节僵直。但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的完善,骨科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的提高。

【病因病理】

肱骨髁间骨折和髁上骨折的受伤机理相似,但暴力更大,在造成髁上骨折的同时,尺骨鹰嘴半月切迹也将肱骨髁纵劈成二半。

1.伸直型: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或伸直位,掌心触地,地面的反作用力与人体重力在肱骨髁部形成巨大剪力,造成髁上、髁间的劈裂,骨折远端向肱骨后侧移位,伴随二髁的分离。

2.屈曲型:肘关节屈曲位跌倒,肘后侧着地,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致使鹰嘴上顶,将两髁劈开,造成骨折,骨折远端向前移位。

根据伤后骨折损伤的程度,有人将髁间骨折分为四型,Ⅰ型骨折无移位或很少移位,关节面完整;Ⅱ型骨折有移位,但两髁无旋转移位;Ⅲ型骨折远端有旋转移位,关节面不完整;Ⅳ型骨折为粉碎骨折,骨折在三块以上,关节面严重紊乱。

【诊断】

1.症状: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2.体征:(1)肘关节严重肿胀、畸形,肘“三点”关系紊乱;(2)肱骨髁部压痛明显,骨传导疼痛阳性;(3)骨擦音阳性。还要注意检查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症状。

3.影像学检查:肘关节正位片显示肱骨髁间骨折,“T”、“Y”形骨折或粉碎性骨折,伴有尺偏或桡偏移位,远、近端旋转改变,关节面不完整。侧位片显示骨折远端向前移位(屈曲型)或向后移位(伸直型),伴随骨折远端旋转移位。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适应症

(1)闭合性骨折;(2)不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适用于Ⅰ、Ⅱ型骨折。牵引下先用对掌抱骨手法,纠正两髁分离,再矫正尺偏或桡偏,最后按照髁上骨折复位方法,纠正前后侧移位,夹板固定,注意内外髁部加梯形垫,以保证复位效果。

2.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用管型石膏,应在结晶后将其纵形剖开,防止出现石膏过紧,前臂缺血性挛缩。

3.尺骨鹰咀牵引结合夹板固定:如果牵引针影响侧方板固定,可以在板远端锯豁口,套进克氏针,或用大号巾钳在鹰嘴部咬紧皮质骨,牵引绳系在钳柄上也可。注意每日调整布带,牵引三天摄片,调整重量,三周可去牵引,继续夹板固定。

4.对老年、粉碎性骨折、关节严重破坏者,应在麻醉下复位。握拢两髁部,伸屈、磨合关节,渐渐骨擦音减少,说明粉碎骨块已合拢,给颈腕悬吊即可,3~5天后开始小范围活动关节,待肿胀消退,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关节粘连。

(二)手术治疗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2)手法复位失败的Ⅲ、Ⅳ型骨折;(3)有神经、血管损伤者。

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钢板类型有三叶形、人字形,也可用二枚4孔钢板给予人字型固定骨折远、近端,内外髁部用长螺钉贯穿。注意勿伤及尺神经。术后无需外固定,3~5天后开始功能锻炼。

(三)功能锻炼及预后

肿胀消退后(10天左右)可小范围活动肘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4~6周可去除外固定。无痛范围内继续功能锻炼,可配合理疗,中药熏洗。禁止大力搬按活动,注意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