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掌骨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05页(2598字)

掌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致伤,骨折通常分二类:进关节的掌骨骨折和不进关节的掌骨骨折。由于掌骨位置表浅,覆盖软组织薄弱,以及手部功能的需求,所以治疗上要求对位准确,不能有旋转畸形的出现。此外,拇指占手部功能的1/2,治疗成败,关系重大,故单独予以介绍。

第一掌骨干和基底部骨折(关节外)

【病因病理】

发生在第一掌骨干的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打击、重物压砸、机器挤压、碾挫等发生骨折,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而发生在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的骨折多为撞击损伤所致。骨折平面在第一掌骨基底1公分部位。骨折远端由于屈拇长肌、拇内收肌牵拉,使其向掌侧及内侧移位,骨折近端由于外展拇长肌向背侧、外侧牵拉,骨折部形成向桡侧背侧成角畸形。

【诊断】

1.症状:外伤后拇指掌骨肿痛、畸形,功能障碍。

2.体征:第一掌骨压痛剧烈,纵轴挤压痛阳性,骨折向桡、背侧成角,可触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拇指功能障碍。

3.影像学检查:第一掌骨干骨折,骨折线可横行、斜形,斜形骨折多有重叠、短缩畸形,成角多向桡侧、背侧;基底部骨折(指骨关节面下,1公分)多无大移位,仅表现向桡背侧成角。

【治疗】

手法复位:拔伸牵引后,拇指外展,背伸,医者另手拇指按压成角部位,即可复位。

外固定方法:

(1)拇指外展板固定:将特制的,带有30°弧的小夹板,固定在拇指的桡侧面,前臂部分用绷带缠绕,拇指部分用胶布固定,骨折成角部位可加纸压垫,以利复位。压垫要适宜,不能压坏皮肤,每日检查松紧度。基底部骨折固定6周,骨干部骨折固定8周。

(2)铅丝、石膏板固定:用铅丝随拇指及前臂桡侧的形状做好支架,外面用石膏绷带缠绕、塑形,结晶后使用。板的近端固定在前臂,远端用胶布固定在拇指指骨。如果铅丝石膏板长出拇指2cm,还可做皮牵或骨牵固定点。

铝板固定:随肢体形状塑形,用绷带缠绕,固定在前臂及拇指。

石膏固定:前臂管型石膏,拇指功能位,掌心握纱布团或石膏球状物,将拇指用石膏条固定在握球位。或石膏固定加拇指牵引。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伴腕掌关节脱位

属关节内骨折,又称本奈氏骨折(Benntt’s)。骨折特点为第一掌骨近端凹形关节面内侧半骨折,三角形骨块位置不变,外侧骨折端由拇展长肌牵拉和屈拇肌收缩向桡、背侧移位。

【诊断】

骨折后第一掌骨基底部肿胀、疼痛,拇指内收畸形,可触及骨折端,异常活动阳性,纵轴挤压痛阳性,并向桡侧脱位。

影像学检查:骨折线进入关节,远端向桡、背侧移位,与大多角骨关系异常。

【治疗】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夹板为30°弧形板。首先牵引,拇指外展、背伸,术者另手拇指按压第一掌骨基底部。保持外展、背伸位,基底部加垫,弧形板固定。

2.皮牵引+弧形板固定:弧形板长出拇指2cm,用胶布牵拉骨折远端,固定在夹板远端,二周后改用胶布固定。

3.鸭形铅丝架固定:特制的鸭形外固定架,套在拇指部位,利用“鸭嘴”对掌骨颈的掌侧加压,“鸭颈”对掌骨基底桡、背侧加压、“鸭身”固定在前臂,可稳定维持骨折复位。

4.克氏针固定:闭合复位,透视下闭合穿针,若内侧骨块太小,难以固定,可将骨折端固定在大多角骨上,或横贯1~2掌骨。石膏托外固定。

其他掌骨骨折

第2~5掌骨骨折多见直接暴力打击,重物压砸,也有拳击骨折,发生在第5掌骨,暴力过大也可4~5掌骨同时骨折。

症状:伤后手背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局部压痛,骨擦音及异常活动,纵轴挤压痛阳性。

影像学表现:直接暴力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传导暴力多为斜形骨折,掌骨颈部骨折多为斜形,移位较大,畸形明显;掌骨干的骨折多向背侧成角,斜形骨折可有短缩、重叠、侧方移位;基底部骨折移位不大,治疗也简单。

【治疗】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手法复位后在骨折两侧骨间隙,放分骨垫,然后用掌、背侧板固定,胶布缠绕。

2.手法复位,铅丝石膏板固定:(如前述)

3.牵引复位术:皮牵或骨牵引,固定在石膏铅丝的远端,如前述,还可用钢针邻骨固定。

4.掌骨力臂架固定术:分别在骨折远、近端穿二枚直径1.5mm克氏针,用微型力臂架固定,可随意调节牵引、加压。

预后:就目前治疗方法,无论哪种骨折,疗效均满意。只要选择好适应症,几乎无后遗症出现。本奈氏骨折如果复位不良,可引起畸形愈合,拇指外展受限,口分开障碍,但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尚可满足。

上一篇:桡骨远端骨折 下一篇:掌指关节脱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