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踝部骨折脱位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43页(1931字)

踝部骨折脱位是常见于青壮年的关节内损伤。由于其解剖上的特点,损伤时可合并内外侧韧带或下胫腓联合韧带断裂或撕脱。因此,在重视骨折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韧带的损伤,只有全面地认识损伤的发生机制,才能明确损伤的程度,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理】

踝部骨折脱位主要由间接外力听致,而直接外力引起者少见。根据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和应力作用方向,Lauge-Hansen将踝关节损伤分为:

1.旋后-内收型:足处于旋后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强力内翻的应力,使外踝受到牵拉,内踝受到挤压。

Ⅰ°外踝韧带断裂或外踝撕脱。

Ⅱ°、Ⅰ°伴内踝斜形骨折。

2.旋前外展型:足旋前位受外翻应力,距骨在踝穴内强力外翻,内翻受牵拉,外踝受挤压。

Ⅰ°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内踝骨折线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下。

Ⅱ°、Ⅰ°伴下胫腓韧带损伤,也可致胫骨前结节或后踝撕脱骨折,可出现下胫腓分离。

Ⅲ°、Ⅱ°伴外踝在踝上部位蝶形或短斜形骨折。

3.旋后-外旋型:足于旋后位,小腿内旋或距骨在踝穴内强力外旋,挤压外踝向后移位。

Ⅰ°下胫腓前韧带撕裂或胫骨前结节撕脱。

Ⅱ°、Ⅰ°伴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冠状面斜行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Ⅲ°、Ⅱ°伴后踝撕脱骨折。

Ⅳ°、Ⅲ°伴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4.旋前-外旋型:足在旋前位,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外旋外力而向前外侧旋转移位。

Ⅰ°内踝撕脱或三角韧带断裂。

Ⅱ°、Ⅰ°伴下胫腓前及骨间韧带撕裂。

Ⅲ°、Ⅱ°伴外踝上数厘米的腓骨骨折。

Ⅳ°、Ⅲ°伴下胫腓完全分离或后踝撕脱骨折。

5.垂直压缩型:踝受到垂直暴力,致胫骨下段包括关节面发生局部压缩或粉碎骨折。

【诊断】

1.症状:伤后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及踝关节功能障碍。

2.体征:局部压痛,可触及骨擦感。

3.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无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单纯以超踝夹板或“U”形石膏外固定3~4周即可。

2.手法复位配合超踝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移位骨折,分析其受伤机理,采用牵引、旋转加翻转、扣挤、推拉、背伸等手法进行复位。复位后超踝夹板或“U”型石膏固定。骨折无内翻者中立位固定,内翻骨折外翻位固定,外翻骨折则内翻位固定,3周后改中立位固定。

3.袜套牵引悬吊:对后踝骨折超过胫下关节面1/3以上者,因距骨失去支点,踝背伸时距骨容易向后移位,后踝骨折块随移位的距骨越向上移位,复位固定困难,可采用袜套牵引悬吊,利用肢体重量及小腿由前上而后下的活动,后踝可获得持续复位。

(二)手术治疗

对闭合复位失败、不稳定骨折、开放骨折、垂直压缩型骨折、下胫腓完全分离及陈旧性骨折等,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物视骨折情况选择。若陈旧性骨折移位大,关节面破坏严重者,则可考虑行关节融合术。

上一篇:股骨髁间骨折 下一篇:距骨骨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