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臂丛神经损伤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495页(3431字)

是指臂丛神经受到牵拉、挤压等外伤后,运动、感觉、营养功能发生障碍,其所支配的肌肉发生瘫痪,皮肤出现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等一系列症状,属中医“痿症”范畴。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其他疾病同时存在。

【病因病理】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1.产伤 胎儿出生难产助产时头肩被过度牵拉、分离,可造成臂丛神经的损伤,又称之产瘫。

2.外伤 上臂的过度牵拉、外展、扭转,颈部的打击,锁骨骨折和肩关节骨折、脱位以及颈肩部的刺伤、切割伤等损伤,均可造成臂丛神经的损伤。

3.其他 颈部及肺尖肿瘤、颈肋、斜角肌的病变等均可以引起臂丛神经损伤。

(二)中医学的认识

1.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牵拉伤及外伤,导致脉络受损,血离经脉,瘀于肌肉腠里之间,而成瘀血。瘀血阻滞经络,则肢体萎软无力、麻木不仁。

2.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经脉受损,病久累及脾胃,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则肢体萎软无力。

3.先天不足,肝肾亏虚。先天不足,发育异常,则经脉运行不畅;肝肾亏虚,筋骨失其所主,则肢体萎软。

【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臂丛神经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患者多有臂丛神经损伤史,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三型。

1.上臂型 为臂丛神经的上干(C5、C6)损伤,累及的肌肉主要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岗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旋后肌等。主要表现为肩和上臂的麻痹,可见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或丧失。患侧上肢悬挂于身体一侧,呈肩内收内旋、前臂旋前位,手掌向后向外,上臂不能上举、外旋及外展,肘关节屈曲及前臂旋后障碍,上肢外侧相应节段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桡骨膜反射也可减弱。而手部及尺侧屈腕肌功能基本正常。

2.下臂型 为臂丛神经的下干(C8、T1)损伤,主要表现为手内在肌、屈指肌、屈腕肌麻痹。可见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或消失,表现为腕及手指不能屈曲,形成爪形手,上肢内侧相应节段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可伴有霍纳氏综合征、皮肤水肿和营养性改变。而肩及上臂肌肉功能影响不明显。

3.全臂型 为全臂丛神经的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的弛缓性麻痹,可见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或消失,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上肢功能活动障碍。肩关节因周围肌肉的松弛,而向下脱位。由于长期下垂,可见肢体浮肿。

另外,部分病人可出现束部损伤。外侧束损伤时,引起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外侧部支配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等)麻痹。后束损伤时,发生腋神经、肩胛下神经和桡神经支配的肌肉(三角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大圆肌等)麻痹以及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部分麻痹。内侧束损伤时,则表现为除桡侧屈腕肌和旋前圆肌以外的正中神经损伤及尺神经损伤,伴有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功能障碍。

(二)影像学检查

X线及CT、MRI、同位素检查,可了解局部骨折、脱位、变异以及肿瘤的生长、压迫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颈部及肺尖肿瘤压迫引起的多为晚期肿瘤患者,可见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低、血沉加快。如为骨肿瘤,可见碱性磷酸酶增高。

【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疗法

1.西医综合治疗

(1)促进局部组织炎症、水肿的吸收,可酌情使用消炎镇痛药和脱水剂。

(2)合理使用神经营养药,如神经妥乐平、弥可保、VitB12等。

(3)上臂型用外展支架、下臂型用三角巾保护。

(4)恢复期尽早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

2.中医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合补阳还五汤加桂枝、天麻等。

(2)气血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养血荣筋。方用十全大补汤合桂枝汤加天麻等。

(3)肝肾亏虚: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方用潜丸合桂枝汤加天麻等。

3.针灸疗法

(1)体针

①取穴:上臂型:缺盆、肩髃、肩贞、肩髎、臂臑、臑会、天府、尺泽、曲池、手三里等。下臂型:极泉、少海、阴郄、内关、大陵、少府、劳宫、合谷、中渚、后溪等。

②针法:每次选5~7穴,中等程度以上刺激,可结合加用电针刺激至肌肉抽动。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间隔2周进行下一疗程。

(2)穴位注射:每次选用1~2穴,用Vit Bl 100mg、B12100mcg,与当归注射液2ml交替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五天。

4.推拿按摩与点穴疗法

主要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挛缩。

(1)推拿按摩:在病变部位施行揉捏、按、提拿,以及扳摇关节、弹拨神经干(麻筋)等法。每次二十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间隔2周,进行下1疗程。

(2)点穴疗法: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病损神经与瘫痪肌肉相结合为原则,用手指在穴位或神经枝、肌肉等部位施行点叩、按压,每次2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间隔2周进行下1疗程。操作时,用力方向应垂直于体表,点击要有节律性,力度要达到肌肉层,以病人可承受为度。具体操作参见“大脑性瘫痪”一节之“点穴疗法”。

5.其他疗法,如理疗、热敷、热水浴等。

(二)手术疗法

开放性神经损伤,原则上在清创时立即修复,如切割伤;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将两端拉近,置于肌肉之间,伤口愈合2~3周后再进行神经修复,如火器伤等。闭合性损伤,一般能自行恢复,可先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如3~6个月未见恢复,应做神经探查术,松解对神经的压迫;对断裂或撕裂的神经,应行神经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等。对其他原因(如肿瘤)造成臂丛神经压迫损伤者,应尽早手术,解除对神经的压迫。

(三)预防

主要是避免致伤因素,尤其是难产助产时,尽量避免过度用力或超关节活动范围的牵拉。

上一篇:化脓性关节炎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