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针刺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189页(5261字)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针刺止痛和调整生理功能的原理,在病人的穴位上扎针,通过手法捻针或通电等刺激方法,使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达到镇痛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适应症】

(一)头部、面部和颈部手术。

(二)胸腔手术。

(三)病变单纯、诊断明确的腹腔手术。

(四)循环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明显损害的病人。

(五)休克、危重、年老体弱的病人。

(六)麻药过敏的病人。

【禁忌症】

(一)病变复杂、范围大、粘连多、手术估计困难,或需作腹腔内广泛探查的手术。

(二)严重高血压。

(三)呼吸道梗阻。

(四)不能合作的病人,如精神不正常、谵妄、聋哑瞎或小儿等。

【穴位选取】 针麻前应根据不同的手术,拟定不同的穴位处方。但同一处方可适用于多种手术;同一手术也可用不同的处方(详见本节附一)。目前一般根据下述原则进行处方。

一、体针麻醉的选穴原则

(一)循经取穴:根据手术切口(或切口附近)所通过的经络,和手术所涉及的脏腑与经脉的关系,选取该经络上针感较强的穴位。例如头面颈部手术选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胃次全切除术选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输卵管结扎术选用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等。

(二)按神经节段取穴:选用支配手术区的神经干附近的穴位,或直接刺激神经干。如甲状腺手术选用颈丛神经所在部位的扶突穴或下医风穴;上肢手术选用臂丛神经及其分支所在部位的极泉(臂丛神经)、尺泽(桡神经)、曲池(正中神经)、小海(尺神经);下肢手术选髀关(股神经)、风市(股外侧皮神经)、环跳、殷门(坐骨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阴陵泉(隐神经)、解溪(腓浅神经),或直接刺激腰2~4脊神经根等。

(三)局部取穴:选用手术切口附近的穴位或阿是穴,如腹部手术可选手术切口两旁的阿是穴(即切口旁针)。

上述三种选穴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互相配合选用。

二、耳针麻醉的选穴原则

(一)基本穴:各种手术都采用的穴位叫基本穴,是从临床常用的经验穴位发展来的。如神门有镇痛、镇静、安眠的作用;交感有镇痛、解痉的作用。

(二)手术部位在耳壳上的相应穴位:如胃次全切除术取胃、腹;肺切除术取肺、胸、胸背;阑尾切除术取阑尾、腹等穴。

(三)配穴:根据脏象学说选取一、两个穴位,如“肺主皮毛”“肾主骨”“脾主肌”“肝开窍于目”,故骨科手术配肾穴;腹部手术取脾穴;切皮缝皮配肺穴;眼手术配肝穴。

三、选穴注意事项:

(一)不论体针或耳针麻醉,一般仅选患侧穴位即可。双侧手术也可取双侧穴位。

(二)穴位数一般以2~6个为适宜。

(三)根据需要可同时选用体穴和耳穴。

(四)取穴时避免用易出血和较痛的穴位。

(五)注意取穴的部位是否影响手术操作和无菌操作。

【常用穴位】 详见表5~1、2、3、4、5。

表5~1 头、面、颈、项部常用的穴位

表5~2 腹部常用的穴位

表5~3 腰背部常用的穴位

表5~4 上肢常用的穴位

表5~5 下肢常用的穴位

【麻醉前准备】

一、病人的准备

(一)思想准备工作:因针麻手术具有病人神志清醒、感觉仍然存在的特点,故在麻醉前应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1.向病人介绍针麻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解除顾虑,增强信心。

2.针麻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不适感觉,向病人解释清楚,并指导病人如何进行配合。例如胸腔手术中可能出现胸闷不适及呼吸困难,宜在术前指导病人练习深而慢的腹式呼吸以求克服。腹腔手术中可能出现胸闷不适或恶心、呕吐,宜在术前指导病人练习放松腹部及张口深呼吸以求适应。

(二)术前试针工作:术前针刺病人的合谷或内关穴,并进行手法捻针或电脉冲刺激,称之术前试针。开始时,刺激不宜过强,对针刺耐受较差或有晕针史的病人,应先使病人适应针刺,而后逐步增加刺激强度以求病人接受。术前试针的目的在于:①让病人熟悉针刺的过程和其“得气”感(即酸、胀、麻、重的感觉);②了解病人对针刺的耐受性,以作为选择刺激方法和刺激强度的参考。

(三)麻醉前用药:手术简短者可省略。较大的手术可用鲁米那钠(0.1克)或安定(5~10毫克)或氟哌啶(5毫克),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适当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可提高针麻效果,但用药量仍以能保持病人清醒合作为准,不宜过大。为减少呼吸道和胃肠道分泌,可给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毫克。

二、器械的准备

(一)毫针:常用26、28、30号较粗的毫针,长度有5分、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5寸、6寸、8寸之分,可根据需要选用。使用前应检查针柄及针体的质量,应完整光滑、不锈、不曲、针尖无钩。毫针应作灭菌处理,可用高压消毒或消毒液浸泡。

(二)电针麻醉仪(针麻仪):详见附二。

三、辅助药物的准备

(一)镇痛药:可增强针麻的镇痛效果,常用的有度冷丁,其他如吗啡、芬太尼、镇痛新、氯胺酮等。

(二)局麻药:常用0.5%普鲁卡因。宜预先在某些手术刺激较强的部位,如腹膜、大血管、大神经干、肠系膜、骨膜等部位注射麻药。

(三)肌肉松弛药:腹腔手术需要腹壁松弛,可适当选用不抑制呼吸的中草药肌松药,如汉肌松、傣肌松、八角枫等,详见第三章第四节。

【操作方法】

一、体位 扎针前要把病人的体位按置在既能持久、又不妨碍手术操作,病人又感舒适的位置上。要求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二、定穴 穴位处方宜预先选妥(参见 附一)。根据解剖标志正确定穴。

三、进针和刺法 常规消毒皮肤,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将毫针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缓缓捻到所需深度,使病人有“得气”感,术者手下有沉紧感。常用的针刺方法有:

(一)直刺:毫针与皮肤呈直角刺入,适用于绝大多数穴位。

(二)斜刺:毫针与皮肤呈45度角刺入,适用于下有骨骼或内有脏器的穴位。

(三)横刺:又称“沿皮针”“皮下针”。用较长的毫针与皮肤呈15度角刺入皮肤,然后将皮捏起,使针刺入而埋于皮下。适用于切口旁针,或沿手术区皮下围针。

(四)透针:用较长的毫针刺入皮肤后,对准预选的另一个穴位的方向深刺,但不穿出皮肤,称之透针。可达到一针刺激双穴的目的。

四、刺激方法 下列三种方法可选用其一,或二者结合使用。

(一)手法捻针:为针麻的基本刺激法。

1.频率:以120~180次/分为宜,速度要均匀、平稳。

2.幅度:重手法的捻转幅度为捻转针体1/2~1圈。轻手法者为捻转针体1/4~1/2圈。手法要轻巧,避免扭曲针体等不正确的手法。

3.刺激强度:以病人能接受为准。一般体质弱,耐受性差的病人,宜采用轻、慢手法;体质好,耐受性强的病人,可采用重、快手法。手术中,针者的手下要始终保持沉紧感,否则应加以调整。针孔出血时应起针,在穴孔附近再行进针。手术刺激弱的环节中可酌情暂停捻针片刻。

(二)电脉冲刺激:进针捻转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弱的脉冲电流,可代替手法捻针以刺激穴位。具体操作方法详见附三。

(三)穴位注射法:在选定的穴位上注射少量药液,如维生素B1、葡萄糖液、注射用水、普鲁卡因、度冷丁、某些中药浸出液(如当归、红花、延胡、两面针等)。每穴注射1~2毫升,以病人感觉酸胀为宜。

五、诱导时间 手术开始前对穴位进行一段时间的刺激,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期间要观察病人对针刺诱导的耐受情况。如果耐受较差或精神紧张,可做好解释工作,或采用一些辅助用药,或延长一点诱导时间,可能得到改善。如果病人感到针刺的局部有痛感,应及时调小刺激量。

六、辅助用药 针对针麻存在“三关”的不足,常需要使用恰当的辅助用药以减轻病人的负担。

1.疼痛:常用局麻药作局部浸润作辅助。也可用度冷丁(25~50毫克静注)或芬太尼(0.05~0.1毫克静注),或镇痛新(15~30毫克)或氯胺酮(5~10毫克)。

2.肌肉紧张:常用汉肌松(0.4~0.8毫克/公斤体重静脉慢注)或傣肌松(0.2~0.4毫克/公斤体重静注)或八角枫碱(0.25~0.3毫克/公斤体重静脉慢注)。

(三)内脏牵拉反应:最好的方法是预先在有关部位(如肠系膜、腹腔神经丛、韧带附着部等)用0.5%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

【注意事项】

一、针麻手术中与其他麻醉手术一样,应重视全面的麻醉管理,包括对手术创伤、失血和辅助用药对生理功能干扰的处理,详附一。

二、针麻下要求术者采用“稳、准、轻、快”的操作技术。暴露和探查脏器要特别注意轻柔,尽量避免牵拉过重,尽量避免钝性剥离手法,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还要根据针麻的特点改进手术方法和研制更好的医疗器械,以提高针麻效果。

上一篇:细胞色素C 下一篇:麻醉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