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247页(1261字)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所致。原发性肠结核多由于饮用含牛结核杆菌的牛奶,继发性肠结核多源自肺结核。85%的病变在回盲部和回肠,大致分溃疡型和增生型两种病理类型,可致受累小肠节段性的狭窄、梗阻、脓肿或肠外瘘。
【诊断要点】
1.溃疡型:多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
(1)慢性右下腹及脐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餐后加重,排便后减轻。
(2)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以腹泻多见,粪便不成形,有时为水样。
(3)常有低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表现。
(4)右下腹压痛。急性穿孔时,有剧烈腹痛和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5)钡餐检查见小肠运动加快、排空过速,回盲部有激惹现象。晚期可看到扩张的肠管并可看到“线状征”。
2.增生型:起病慢,病程长,全身症状不明显。
(1)主要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低位肠梗阻。
(2)梗阻完全时,出现腹胀、阵发性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和呕吐等表现。
(3)体检有时可见腹胀和肠型。
(4)有时可于右下腹扪及肿块,质地硬,不易推动。
(5)钡餐检查显示回盲部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近侧肠管扩张。
【处理】 主要采取内科抗结核治疗和全身支持治疗。
1.内科治疗:抗结核治疗必须坚持早期、联用、全程、规律和适量的原则,不仅应治疗肠结核本身,还应针对原发结核病灶。起始可用3种药物联合治疗。常用有异烟肼300mg/d,利福平450~600mg/d,链霉素0.75g/d或乙胺丁醇750mg/d;有淋巴结结核者,用吡嗪酰胺的效果较好。抗结核治疗应持续1.5~2年。
2.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小肠因瘢痕狭窄或粘连引起肠梗阻;急性穿孔导致腹膜炎;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肠瘘;伴有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失败;回盲瓣增殖型结核,病变局限;诊断不能确定,不能排除癌症者。
(2)手术方法:尽可能在手术以前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痨治疗和全身支持治疗;手术原则尽可能切除病变肠段;如患者情况不允许做肠切除,可行近远端肠道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