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759页(1470字)
该菌是引起草鱼、青鱼赤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侵害2~3龄大鱼,当年鱼也有发生。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两侧明显。轻者鳍基末端烂掉,或鳍条间组织腐烂而致鳍条散开。有的鳍基、上、下颚及鳃盖部充血,出现红斑。
一、病原菌特性与实验诊断
(一)涂片检查 取皮肤病灶或心血、肾血、肝、胆汁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0.7~0.75×0.4~0.45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1~3条鞭毛,无芽孢。
(二)分离培养
1.菌落形态 无菌采取样品接种在胰蛋白胨琼脂上,30℃培养15~24h,挑取特征性菌落,接种以下培养基中。
胰蛋白胨琼脂或鱼肉汤琼脂:菌落圆形,24h的菌落直径1~1.5mm,微凸,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奶油状,易乳化,24或48h后产生绿色或黄绿色色素,弥漫于培养基中。
明胶穿刺:24h环状液化,72h呈层面形液化,液化部分有绿色色素弥漫。
肉汤培养:生长丰盛,均匀浑浊,微有絮状沉淀,一摇印散;表面光滑,有菌膜,易碎;24h后培养基变黄绿色。
血琼脂:24h呈β溶血。
马铃薯培养基:中等生长,微凸,光滑湿润,菌苔呈绿色,培养基两天后显绿色。
2.生化特性 发酵右旋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微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其他单糖类(左旋阿拉伯糖、鼠李糖)、双糖类(蔗糖、麦芽糖、乳糖、蕈糖)、多糖类(棉子糖、淀粉、菊淀粉、糊精)、醇类(右旋阿拉伯醇、丙三醇、戊五醇、甘露醇、卫茅醇、山梨醇)及非糖物质(肌醇)均不能发酵。
靛基质试验阴性(少数菌株阳性),M.R.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枸橼酸钠利用试验阴性,尿素分解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硫化氢试验阴性,牛乳培养基中产碱,蛋白胨化、凝固,凝块加碱后不溶解。
有个别菌株不液化明胶,两端鞭毛,马铃薯上生长不产生色素。
二、病原回归试验
将纯菌18h的培养物,给同种健康鱼的背鳍基部肌注0.5ml,10h后,注射部或对则部微隆起,24h出现红斑、浮肿,56h开始腐烂;与原发病灶不同点是溃疡部并不蔓延,产生病变的过程长,头部、鳃盖多数不出现红斑。
三、动物试验
温血动物小白鼠、豚鼠对该菌敏感,取18h该菌培养物0.5ml注射小白鼠腹腔,3~5小时行动迟缓,有抽搐症状,8h死亡,最长活到12h。以1ml注射豚鼠腹腔,18~20h后,行动迟缓,微闭双目,呈昏睡状,24h开始死亡,最长活到52h。
四、血清学试验
本菌的强毒株为56~12~10,将其免疫家兔,所产生的抗血清可与从病鱼体内分离的纯菌做凝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