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门诊兽医手册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292页(727字)

(一)诊断要点

1.由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病毒引起,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易感,多见于6~8月龄犊牛。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在老疫区以隐性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在新疫区传染迅速,突然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动较大。

2.病牛体温升高(40~42℃),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口流涎,呼吸有臭味,腹泻,带有胶冻样黏液和血液,跛行;孕牛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的犊牛,因小脑发育不全而呈现共济失调或盲目运动。

3.剖检可见鼻镜、齿龈、上颚、舌面、颊部黏膜糜烂,食道黏膜糜烂呈线形排列,胃黏膜糜烂、水肿,肠黏膜水肿、增厚,集合淋巴结肿胀、出血,小肠黏膜特别是回肠、空肠黏膜卡他性炎或出血性、坏死性炎,黏膜脱落。蹄冠和趾间糜烂、溃疡。运动失调的犊牛出现小脑发育不全和两侧脑室积水。

4.应与口蹄疫、恶性卡他热、蓝舌病及肠型结核、牛副结核病等有腹泻症状疾病加以鉴别。

(二)防治

1.病牛及时隔离或急宰,对同群牛和可疑牛进行反复检疫,及时发现带毒牛;对持续感染牛应坚决淘汰。要严格消毒,并限制牛群活动,以防扩大传染。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止泻、补液),防止继发感染。

2.引进种牛、时,必须严格检疫,防止引进带毒牛、羊。流行区的牛可用黏膜病弱毒疫苗或瘟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