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80页(2222字)

中华鼢(Myospalax fontanieri),别名鼢鼠、瞎狯、瞎老鼠、瞎老、拱老鼠、串地、赛隆等。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北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和青海东部以及四川以北。是北方的主要害鼠之一。

1.2 形态特征

体型较其他鼢鼠粗壮。雄鼠大于雌鼠,体长150~250mm。头宽而扁,鼻端平钝,眼极小,耳壳不发达,隐于毛被之中。四肢短小,前足爪强大,后足爪较前足爪弱。尾短,约为体长的1/5,几乎全部裸露。乳头4对。体毛细软,且光泽鲜亮,无毛向。毛基灰褐色,毛尖锈红色。唇周围以及吻部至两眼间毛色较淡,灰白或污白色。额部中央有1块大小、形状多变的白色斑。腹毛黑灰色,足背与尾毛稀疏,为污白色短毛。

1.3 生活习性

主要栖于黄土高原及次生黄土的农田、林地、荒地、山坡、草场及河谷中,尤以丘陵区分布密度最高。昼夜活动,终生营地下生活,夜间有时到地面上活动。洞道长且结构复杂。主洞道有许多分支,洞道在地面无明显的洞口,上有大小不等的小土丘,地表可见直径一般30~60cm,洞道内分工明确,有觅食道、仓库、老窝、粪洞等。

1.4 食性

食物谱广,包括植物种类70多种。喜食小麦、油菜、铃薯、甘薯、胡萝卜、玉米、荞麦等大多数农作物的种苗和植物的块状根、茎及果实和种子。有时甚至啮咬部分果树的根部。

1.5 繁殖

繁殖时间各地不一。每年多在3~6月繁殖,每年可繁殖1~2次或2次以上,每胎产仔2~4个,最多达7~8个。

1.6 危害

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咬断农作物、果树的根部,致使全株死亡,或把整株农作物拉入地下,常造成作物大面积缺苗、断垄,作物被害率有时达50%以上。由于其食粮习性对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的危害很重。

2 主要影响因子

每年有两个活动高峰:4~6月繁殖期,9~11月储粮期。常年营地下生活,有三怕:怕光、怕风、怕水。有堵洞习性,有随季节和食物源迁移的习性。3~5月的温度和降雨,对其发生有较大影响。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堵洞法调查。计算有效洞率。将结果记载于表9-4。

表9-4 鼠洞数量调查登记表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鼢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3.3 危害情况调查

在捕鼠样方内,对主要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4 预测预报方法

冬播作物田秋季鼠密度明显低于历年平均值,且春季3~5月份气温、降水正常或偏高(偏多),则鼢鼠春季发生轻,接近历年平均值为中发生,明显高于历年平均鼠密度为严重发生。天水植保站对多年数据分析证明,冬麦在秋苗鼠密度(X)和翌春毁苗率(Y)之间呈线性相关。

Y=15.95X-0.763(r=0.965) (甘肃省植保站)

堵洞率与中华鼢鼠密度的关系。经开洞和封洞法调查,鼠口密度与堵洞率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堵洞率低于30%,说明鼠类在前一个时期大量死亡或迁移;堵洞率在30%~60%之间,鼠口密度中等,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堵洞率高于60%,说明中华鼢鼠个体发育良好,鼠口密度较高,呈上升趋势,应加强人工防治(孙小霞等,2002)。

5 附录

年龄分组指标

体重法

注:李晓晨等,1991。

发生程度预报

注:朱恩林.2000.农村鼠害防治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