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81页(1350字)

当光照射物质,即光量子打到分子上时,光量子被吸收。同时电子就跃迁到比较高的单线电子激发态等。这种辐射的吸收是高度专一的,相应于分子的紫外-可吸收光谱。跃迁以后,能量较大的激发态分子,可以通过内转换过程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周围的分子,自己回到最低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如果它不通过内转换的方法来消耗能量回到基态,而是通过发射出相应的光量子来释放能量,再回到基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时,就发射出波长较长的荧光。

既然杂交一代种子在育性上有不同,其遗传物质,如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必定有差异。因此,在种子的内源荧光上也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以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种子上时,使之激发产生的荧光也应有差异。这就需要设计一种测量方法,以测出这种差异。

首先应当测量出最适合的激发光波长,使产生的荧光发射光谱强度最大。其次,应确定荧光发射光谱强度最大处的波长。最后,还需有一个扫描用的槽具。此槽具的背景吸收应全吸收,同时米粒能按顺序有规则地排列,以便于连续扫描。

赖省生等人选择日本岛津公司的CS-910型薄层色谱扫描仪用于上述测定。该仪器能在自动扫描的情况下,测量反射出来的荧光。并扫描结果用CR-IB数据处理器记录和处理。同时设计了一个开有多行平行槽的黑色槽具。米粒能卡紧在槽内不会移动或转动。这样固定后的米粒重复扫描性能良好。

邓鸿德等人(1988)用CS-93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对各类型杂交水稻高产组合、常规稻优良品种和水稻种质资源等种子进行荧光扫描鉴定的研究,结果发现各种种子有其稳定的、彼此不相同的荧光扫描图,并用人工掺杂的未知样品来检查荧光扫描测定的效果,获得极高命中率。

【参考文献】:

〔1〕颜启传编译(1987),美国品种纯度检验的实用方法,《种子》1987年第4期,第47-52页。

〔2〕(前苏)菲尔索娃(1956),种子检验和研究方法第196-198页,农业出版社。

〔3〕颜启传等译(1987),1985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农业出版社。

〔4〕张义君(1984),三个长豇豆品种种子的鉴别,《种子》杂志,1984年第3期;58-63。

〔5〕赖省生等(1985),荧光扫描法测定杂交水稻一代种子纯度的研究,《种子》杂志1985年第4期:32-35页。

〔6〕邓鸿德等(1988),水稻种子的荧光扫描研究,《杂交水稻》,1988年第1期,26-29页。

〔7〕中村俊一郎(1982),种子たょゐ种ぁゐぃは品种鉴别,农业ぉょび园芸,第57卷第5号,719-724;第6号:839-84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