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滤泡瘤的鉴别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220页(1373字)
(一)毛囊瘤
临床:病变为良性器官样错构瘤,主要向毛囊分化。皮损为半球状小丘疹或结节,表面光滑。好发于男性面部及鼻周。
组织学:毛囊扩大呈囊样,充满角质及毛碎片,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扩大的毛囊周围放射状排列许多子毛囊,其中有的可见毛、球状末端及皮脂腺细胞,分化差处见小的角囊肿;周围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
(二)毛发上皮瘤
临床:又称囊性腺样上皮瘤。半球形丘疹或结节,0.2~2cm,质硬。单发者见于面部,儿童或青年发病,无遗传性;多发者见于鼻及鼻唇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童期发病。
组织学:真皮内许多基底样细胞团索,中央交织成网,边缘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有多数角囊肿,中央完全角化,有时见雏形毛囊;囊肿破裂后伴异物巨细胞反应。
(三)毛外根鞘瘤
临床:多发于老年人面部,类似基底细胞瘤,单发。
组织学:肿瘤位于真皮上部毛囊周围与表皮突相连,呈分叶状或片状,周边细胞呈栅栏状;瘤细胞呈立方形,胞浆富含糖原而透明,PAS染色阳性;组织内无管腔及囊腔,有别于透明细胞汗腺瘤。
(四)毛外根鞘囊肿
临床:又称毛发囊肿或皮脂腺囊肿。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头部,可继发于毛外根鞘瘤。毛外根鞘瘤恶变成毛外根鞘癌,可形成溃疡或囊肿。
组织学:先有囊肿,后有囊壁细胞增生。基底细胞呈栅栏状,内层细胞嗜酸性,不规则突向腔内,囊壁上皮无颗粒层及细胞间桥,可有角化。囊内充满无定形物质,囊壁破裂可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
(五)毛囊口瘤
临床:又称反转性毛囊角化病及基底鳞状细胞瘤。发生于毛囊漏斗部的毛囊上皮,单发疣状小丘疹或小结节,中心角栓周围呈衣领状,似传染性软疣,但坚硬。
组织学:瘤组织以毛囊为中心,从漏斗部呈指状向下方增殖,其底部与毛囊相连,顶部中心包埋一个巨大角栓,呈倒置杯状。增殖中心为棘细胞,边缘为基底样细胞,多数鳞状涡,有角质透明颗粒及黑色素颗粒。
(六)钙化上皮瘤
临床:又称毛母质瘤。单发结节,直径小于3cm,表面正常;多见于青年或儿童的面部及四肢。
组织学:真皮下部境界清楚的细胞团,由嗜碱性细胞和影细胞组成。嗜碱性细胞形状大小一致,色深染,向中央逐渐变为过度细胞,细胞进一步角化,嗜酸染,核影可见,即“影细胞”,最后,影细胞钙化及骨化,故称钙化上皮瘤。肿瘤基质内常有异物巨细胞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