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药物手册

氯霉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儿科药物手册》第49页(1218字)

【制剂规格】:

片剂:0.25g;胶囊:0.25g;注射剂:0.125g,0.25g。

【药理作用】:

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革兰阳性菌强。对脑膜炎奈瑟菌、百日咳杆菌、淋病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李斯特菌、肺炎链球菌、破伤风芽孢梭菌、穿透芽孢梭菌、放线菌、脆弱类杆菌、梭形杆菌、消化链球菌、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沙眼病毒等对本品敏感。对铜绿假单胞菌多数耐药。对伤寒杆菌和部分厌氧菌亦有较好作用。

【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Tmax为0.5~3h。体内分布广,可进入胸腔积液、腹水、滑膜液和玻璃体等多种组织液内,易进入脑脊液。90%在肝中代谢为无活性产物,代谢产物及小部分原形药经尿排出。T1/2为1.5~4h,2岁以下儿童9~24h,个体差异大。

【适应症】:

用于伤寒、副伤寒、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及厌氧菌感染、立克次体病等。亦用于细菌性眼耳部感染。

【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每日25~50mg/kg,分3~4次;新生儿,每日不得超过25mg/kg。静注或静滴:每日25~50mg/kg,分2次。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作用,治疗期间发生贫血、红细胞生成受阻、网织红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和血清铁水平升高等。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给药途径与骨髓抑制的发生关系不大。灰婴综合征发生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多见于开始治疗2~9d(平均4d)后,出现苍白、气促、发绀、绿便、嗜睡、顽固性代谢性酸中毒、体温过低、肤色发灰,进而出现血管舒缩功能衰竭。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及腹泻等。可引起维生素缺乏和二重感染。亦可发生治疗矛盾。尚可引起视神经炎、幻视、幻听、听力减退、失眠等。偶见皮疹、药物热、剥脱性皮炎等变态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不宜与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应用。可增强苯妥英、利福平、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及双香豆素等的作用。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可使本品血药浓度降低。最好单独使用,不可与碱性药物、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混合使用。可用硫酸铜法测定尿糖,出现假阳性。

【注意事项】:

新生儿禁用。肝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禁用。肌注,可使治疗失败,还可致神经麻痹甚至造成下肢瘫痪。用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长期应用可致维生素缺乏症和二重感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