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儿科药物手册》第394页(1170字)
【制剂规格】:
注射剂:400U,800U。
【药理作用】:
系由人工转化而成的普通胰岛素,其化学结构和生物特性与人体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并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能使血糖降低。
【药动学】:
皮下注射吸收迅速,0.5~1h起效,2~4h作用达到高峰,作用持续5~10h。静注10~30min起效,15~30min作用达到高峰,作用持续0.5~1h。静注时T1/2为5~10min,皮下注射后T1/2为2h。主要在肝、肾和骨骼肌中降解。
【适应症】:
用于糖尿病患者有严重感染、手术或外伤等严重应激情况、中度糖尿病患者经饮食疗法或口服降糖药无效及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昏迷、细胞内缺钾等。
【用法、用量】:
皮下或肌注:糖尿病,每日0.5~1U/kg,分3~4次,餐前30min注射;新生儿高血糖症,每次0.1~0.2U/kg,每6~12h1次。静注或静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每小时0.1U/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新生儿高血糖症,首剂0.1U/kg静注15~20min,维持每小时0.01~0.1U/kg,连续静滴;新生儿高钾血症,每次0.2U/kg与0.5g/kg葡萄糖溶液合用,连续静滴2h。
【不良反应】:
常见低血糖症,发作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所用制剂的类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与患者胰岛素过量、饥饿或体力活动有关。偶可发生变态反应、胰岛素拮抗及注射部位发红、硬结、脂肪萎缩或增生。少见荨麻疹。
【药物相互作用】: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高血糖素等可拮抗其降血糖作用,水杨酸类药、抗凝血药、磺胺类药及氨甲蝶呤等可增加其降血糖作用。与异烟肼、保泰松、口服降糖药有协同作用。
【注意事项】:
低血糖、急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胰腺炎、肾炎等患儿忌用。剂量应个体化,根据尿糖、血糖予以调整,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病情稳定后减至最低维持量。应严格控制饮食。少量可被注射器吸附,含量越低吸附越多,使用时应予考虑。注射后出现低血糖,可给予糖类,口服或静注葡萄糖。含防腐剂的注射液不宜静注。定期测定尿糖、血糖、血常规、肾功能。静注时需1h监测血糖1次。本品需贮存于2~15℃,且防冻结。应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