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哭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557页(1802字)

婴幼儿哭闹(infant crying)是一种本能反应。在婴幼儿尚没有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时,哭就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因此常成为家长求医的唯一主诉。

【鉴别】

1.生理性哭闹 其一般表现为哭声有力,除哭闹外其他均正常,如不发热、吃奶有力、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当原因去除后哭闹即止;若不予理睬,可愈哭愈响,哭闹因过度劳累后入睡。常见原因如下:

(1)饥饿、口渴:为婴儿哭闹的最常见原因,喂奶或喂水后哭闹即止。

(2)大小便:经过训练的婴儿,在排尿或解大便之前常常哭叫。有的婴儿于半夜因膀胱充盈,于熟睡中突然哭叫,表示要解小便。

(3)不适感觉:如过冷、过热、尿布湿后不及时更换,皮肤褶烂处疼痛,热水袋过烫,湿疹发痒,触及预防注射有反应处的皮肤,尿布别针未别好或缝衣针埋在衣服内引起的针刺痛,虫咬痛。另外如突然的响声或过亮的光线刺激,衣服太紧或包扎新生儿过紧而影响其自然体位或活动时亦可引起哭闹。有鼻塞的婴儿因饥饿而哭,吃奶后哭止,然因鼻塞影响呼吸,必要时停止吸吮而用口呼吸,吃不到奶而又哭闹,常哭哭吃吃。

(4)夜啼 少部分6个月之间的正常婴儿,表现为睡眠颠倒,白天睡觉夜晚哭闹。

2.病理性哭闹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因颅缝未闭,高颅压的体征往往不明显,常首先出现音调高、哭声急促的脑性尖叫。

(2)消化系统疾病: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或消化不良时,可由肠痉挛所致的阵发性腹痛而引起哭闹。如伴有脱水则哭声无力或嘶哑。急腹症如肠套叠可引起阵发性的突然嚎叫不安,伴以脸色苍白、出汗等症状。

(3)营养缺乏症: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患儿常烦躁不安,易惊好哭,亦为夜间哭闹的一个常见原因,农村喻为"夜哭郎"。营养不良小儿常好哭烦躁,但哭声无力。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虽能哭闹,但哭声发哑,那是由于声带发生黏液性水肿所致。

(5)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室上性心动过速,哭闹常先于其他症状。

(6)泌尿系统:如泌尿道感染(外尿道炎、膀胱炎等),睾丸扭转,嵌顿疝等。

(7)肠寄生虫病:如蛔虫症、蛲虫症常为夜间哭闹的原因之一。

(8)肠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尖叫,同时两腿屈曲,腹部略胀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一,长者可达数小时,常于下午,傍晚或半夜发病。可反复发作而不影响食欲及体重的增加。

(9)骨骼关节损伤:如骨折、脱臼等。

(10)异物:常见为眼内异物(灰尘、小虫)、咽喉部刺或异物。

(11)其他:对新生儿应检查背部、臀部有无皮下坏疽,下腹部有无膨胀的膀胱。对婴儿应检查有无外耳道炎、口炎、口腔黏膜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此外颅骨骨折、硬膜下血肿也可致哭闹。少见病如婴儿脚气病、高钙血症等。

【诊断】

对一般哭叫的婴儿,首先寻找其原因,是否生理性因素引起。对长时间或严重哭闹者要详细问病史,进行仔细的全身体检。解开全身衣服寻找是否有缝衣针埋在衣服内,小虫等异物;皮肤皱褶处是否有靡烂;有否骨折或脱位。不能忽略耳、鼻、口、咽喉、肛周、阴道口及腹股沟处的检查,根据病史及体检决定是否要做X线透视,尿常规及细菌培养或其他检查。

上一篇:发热 下一篇: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