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穿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疾病诊疗手册》第593页(1089字)

【适应证】

用于确定积液的性质(渗出性、漏出性或化脓性)及病原,并可向心包内注入药物。化脓性心包炎时穿刺排脓,心包填塞时穿刺放液以缓解症状。

【操作步骤】

1.患儿取半坐位,背后垫被褥及有助手扶持,使其坐稳及有安全感。仔细叩出心浊音界,用胆紫做标记。头面部盖以纱布。

2.选穿刺点(或结合超声心动定穿刺点),以此为中心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稀释后局麻,从皮肤至心包外层,边进针边注药。

3.穿刺部位有二:①胸骨左缘第5肋间,心浊音界内1cm 处,第1次穿刺多采用此位置。②胸骨剑突与左肋缘交界外,使针与腹壁成30°~45°角,向上向后稍向左推进,避免伤及腹膜及膈肌。

4.术者最好也采取端坐位,以右臂贴近患儿之身,右手腕贴于胸壁做支点,穿刺时不要用力过猛,绷紧皮肤按预定穿刺点进针,边进边由助手执行抽吸注射器及止血钳的开放与夹闭,术者只管把稳针头(装置同胸腔穿刺)。一般进针2~3cm 即有落空感,表示已进入心包,应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可感到与心脏搏动同步的震动,如感心脏跳动撞及针尖,应立即将针尖稍向下移,以避免刺伤心脏。

5.穿刺抽液完毕,无菌纱布压迫迅速拔针,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心包穿刺有一定危险性,须做好术前准备及辅助检查,操作要慎重、仔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2.事先做好患儿安抚工作,争取合作。术前服镇静剂,也便于术后休息。

3.如穿刺不顺利,抽不出液体时,应变换针尖的位置,左右上下,拔出推进,谨慎试行,避免伤及心脏及血管。或将针拔出重新穿刺。

4.抽液要缓慢,第一次抽液不宜超过100ml,因大量抽吸减压后,回心血量骤增,可导致急性肺水肿。术中术后均需密切观察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5.若抽出液体为血样,应立即拔针,严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