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1页(2741字)

异化概念不是克思的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就有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一概念。马克思受其前辈思想家的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异化概念,并把这一概念发展成为异化劳动概念,用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便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和长时间的争论。自1932年公开发表马克思大量使用异化概念的名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半个多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介绍的是这场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解释为: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从这个定义出发,他们又把异化表述为普遍的和永恒的范畴。他们认为,按照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走到自己反面这个辩证规律来理解异化,就应当承认异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在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进军中,在没有认识和驾驭必然之前,其行为的结果很难达到和预想的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说事与愿违的事总是难免的,因此异化是永存的。

另一些研究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不过是表述特定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社会现象的概念。邢贲思认为,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对立关系时使用的严格概念。马克思在早期讲得最多的是劳动异化。马克思讲的劳动异化,就是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讲资本家与工人的对抗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异化概念,同样是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同资产者的对立。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可以普遍运用的概念。马迅认为,异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象化。为了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实质,必须把异化同对象化加以严格区分。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的一般本性,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常的、必要的、永恒的活动;异化则不同,它虽然也是一种对象化,但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象化,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灭而消灭的历史的、暂时的现象。

二、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同成熟期异化论述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一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早期异化理论,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同成熟期的异化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郭国勋、魏中军认为,不能将《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简单宣布为人本主义的并使之与后来的异化思想对立起来。《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已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的物质内容,指出了消灭异化的现实道路和手段。就其本质而论,马克思此时已经完成了异化观的变革,它与旧哲学抽象的“类本质的异化”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理论使马克思的异化观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手稿》中异化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论》等着作中,马克思把异化同资本主义的具体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对《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作了详尽的论证和彻底的发挥,是对他早期着作中的异化思想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和发展。(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早期异化理论同成熟期异化论述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苏伟提出了三点区别:1.目的和作用不同。马克思早期提出异化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早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论证私有财产制度产生和消灭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反人道、不合理的现象。而后期马克思的异化论述,则完全消除了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钥匙”的目的和作用,仅仅延续和加深了早期揭露、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中反人道现象、悖理现象的目的和作用,马克思已经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作为“理论钥匙”,阐明私有财产的产生和消灭了。2.理论内容不同。早期异化理论有两层意思:劳动异化和异化劳动。前者是活动意义上的异化(运动),即产生私有财产的运动过程;后者是状态意义上的异化(现象),是活动异化的结果。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的发展——劳动的异化和扬弃劳动异化,是私有财产运动的依据。但在成熟的马克思那里,劳动异化(活动意义的异化)的理论内容再也看不见了,只有状态意义的异化——异化劳动,还不时被用来揭露反人道的不合理现象。3.理论基础不同。早期异化理论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超出费尔巴哈以及黑格尔的“思辨的人本主义”,因为这种异化理论将私有财产的产生和灭亡归因于人的生命的需要和人的本质的发展。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和社会学的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绪合,就是早期异化理论的理论基础。而晚期异化论述的理论基础,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由于目的和作用、理论内容和理论基础都有很大的不同,就不能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简单地等同看待。(三)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和成熟期的异化论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折。陈先达指出,第一次重大转折表现为从异化向异化劳动的转变。马克思最初运用异化研究国家、货币和私有财产以及无产阶级等问题,尚映乏严格的经济学论证,当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时,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手稿》是创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那么,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当时把这三者统一起来的集结点。但是从异化向异化劳动的转折并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从人自身来论述异化的影响。第二次重大转折是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这是一次更为深刻的转折。马克思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起,开始自觉彻底地清除费尔巴哈的影响,从对社会关系的分析中探求人的本质,并找到了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生产力,明确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秘密和社会形态历史交替的规律。马克思这时的异化理论已经抛弃了把劳动看作人的天性和以人的本质作为评价社会尺度的观点,改变了对社会形式和人的本质相互关系的看法,并提出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消灭异化的实际前提的观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这两次转折是同一过程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以异化劳动理论作为它的交错线。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发观,并不排除对人和异化问题的研究,而是把这种研究全部转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