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9页(2767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为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以批评朱光潜在建国前的美学思想为触发点,展开了美学大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讨论的近百人,发表文章300篇左右,编成《美学问题讨论集》6集。这次讨论以美的本质为中心,涉及到美学的研究对象、美感、自然美等问题。在争论中,形成4种主要观点:其一,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美论,他们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其二,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他们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其三,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他们认为美不单在客观的物上,也不单在主观的心中,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物的形象”上。其四,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论,他们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这些不同观点相互争辩,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吸取,使美学研究逐步深入。由于在这次大讨论中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美学界对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探索推动了美学研究教学工作的开展。60年代的头五年期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建立了美学教研室。学术界翻译、介绍了一批苏联、西方的美学论着。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代表了当时我国对西方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十年动乱期间,文化专制主义横行,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被扼杀,美学研究也窒息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的显着特点是: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大大扩展,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互推进,美学理论将有新的突破。

70年代末以来,社会对美学的关注和兴趣日益增长,形成了美学研究的热潮。1981年出版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全国各地还陆续出版了一批美学教材、专着、译着和资料,对美学的普及和提高起了促进作用。1980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成立,全国各高等院校较普遍地开设了美学基础课或选修课、专题课,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美学研究室或教研室,其中部分单位招收了美学专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美学研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为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学理论视野的拓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大,是新时期美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向。80年代初,我国美学界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思想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则持不同看法,认为《手稿》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着作,因而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点。我国美学界因此进一步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或者是二者兼有的问题。这次讨论实际上是50年代的美学争鸣在新条件下的继续,是持有不同美论观的人们对自己基本观点的进一步阐发、论证和补充。

随着美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美学界愈来愈多的人感到,美学研究必须突破局限于对美的本质进行抽象思维的旧框框,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要从宏观人类社会史和微观人类心灵史的结合上探索审美观念的演变,要从纵向的历史承续和横向的国际交流中总结美学的理论成果。这就使美学研究的视点从单一走向多样,理论思维从一维走向多维,研究领域从平面走向立体。目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到这种变化:其一,开始注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二,大量翻译外国美学名着,努力吸收国外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近几年来,在出版或再版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古典美学名着的同时,《美学译文丛书》集中翻译了当代外国美学专着,《美学译文》、《文艺理论译丛》等刊载了大量国外的美学论文,为我们总结世界美学发展的理论经验,把握现代美学发展的新动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三,认真整理我国传统美学的宝贵遗产。几年来,中国美学史领域里的拓荒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对美学史上单个美学家思想的点的研究,发展到对一个个中国美学范畴演变的线的研究,再扩展为对整个中国美学史的总体研究。1981年出版的《美学散步》收集了宗白华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文章。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实践美论观点出发,力图在社会历史、艺术流变、文化——心理的有机统一中,探讨中国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以中国美学的独特审美范畴为核心,着重探索了中国美学范畴形成、发展、丰富、演变的轨迹,揭示了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除运用哲学思辨方法外,也广泛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描述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并开始对中、西美学进行比较研究。

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的相互推进,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又一主要动向。一方面,美学理论本身要求在概括人们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另一方面,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活动也要求美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从两方面推动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的结合。目前,文艺美学已成为美学界、文学艺术界的一个兴奋中心。首先是从美学高度探讨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确立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传达方式、社会功能的独立地位;进而从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演变,研究我们时代文学艺术的审美风貌和不同作家、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再进一步研究不同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发现其独立的审美特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劳动美学、技术美学以及生活美学等应用美学日益受到重视,审美教育学也成为美学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美学研究的新动向预示着我国美学研究将会出现重大的突破。预计这种突破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基础理论方面,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相互贯通,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互融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从而促进现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并不断完善。二、应用美学方面,随着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的结合,小说美学、歌美学、戏剧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电影美学等艺术部门美学将会不断涌现;审美教育学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劳动美学、技术美学将会出现愈来愈多的分支学科;生活美学将会在普及基础上不断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