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2页(952字)

从50年代起,这个问题一直是伦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其主要倾向是强调道德的阶级性,否定无产阶级伦理与剥削阶级伦理之间有继承关系。打倒“四人帮”后,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实事求是的讨论,有如下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无产阶级道德同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历史的联系性和继承性,那种断然否定无产阶级道德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道德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看法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具体的分析;另一种意见认为,道德的继承性是毫无疑义的,但并不是一切道德遗产都可以继承;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共产主义道德要直接继承和发扬历史上劳动人民的道德传统,但同剥削阶级的道德也有非基本的继承性和历史联系。也有少数人坚持认为,我们不能批判继承剥削阶级的道德。

此外,还就现实生活中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诸如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职业道德问题、爱情与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等等,展开了讨论。在伦理史研究方面,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容,已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扩展到道家墨家法家等的伦理思想,并对近现代一些着名代表人物的伦理思想作了初步研究,对西方伦理思想史、列主义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

我国伦理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教科书的内容、观点以及研究方法比较老化,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对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道德伦理问题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更缺乏研究和理论上的概括,等等,这些都有待改善和加强。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伦理学研究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伦理学的发展取决于我们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实的需要。今后的研究工作将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经济改革、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问题上要克服下述错误认识: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科技上去了,道德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因而理论研究无足轻重;一是脱离实际,陷入空洞的教条主义的研究。密切注意经济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其进行伦理学概括,是今后伦理学发展的总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