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115页(1023字)

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学研究在我国是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我国工业经济学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全面介绍、吸收苏联工业经济学研究的体系、内容和方法;二是与当时的工业经济政策问题研究紧密结合。理论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大国,如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围绕这个中心,着重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所有制方面,研究了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在工业发展方针方面,着重研究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其中在工业经济的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1)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而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2)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同时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3)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做到三者利益兼顾;(4)正确处理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毛泽东阐述的这些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

5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工业经济理论研究主要是阐释、论证当时的工业经济政策,如“大跃进”、“以钢为纲”等,这些阐释和论证在不少方面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把正确的理论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工业经济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的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工业经济理论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显着特点是: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空前活跃,在短短的几年里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着和论文;第二,专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经济工作者密切结合,共同探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第三,广泛地介绍和评价外国的工业经济理论和工业管理方法;第四,理论研究上的成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并作为制订政策的理论依据,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及其进展情况。

分享到: